"医生,我这胳膊疼了大半年,夜里睡觉都抽搐,吃西药胃受不了,您快给我开个中药方吧!"上周在省中医院门诊部,隔壁诊室传来张大姐带着哭腔的哀求声,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母亲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得整夜呻吟的日子,当时我们跑遍大小医院,试过拔罐放血、膏药贴敷,直到老中医开出那张泛黄的药方......
神经痛这个磨人的小妖精,西医叫它周围神经病,中医归为"痹症"范畴,别看都是疼,有人是针刺样疼,有人是过电般麻,有人疼完皮肤还发凉发热,就像同款衣服有人穿出高级感有人穿成地摊货,用药讲究个"量身定制"。
【经典药方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个出自《金匮要略》的千年方子,堪称气血双补的暖宝宝,特别适合怕风怕冷、劳累加重的虚寒型疼痛,去年邻居王叔建筑工地摔伤后落下肩周炎,整个右臂像灌铅似的沉,我陪他抓药时老中医特意嘱咐:黄芪要选蒙古芪,桂枝用肉桂芯,煮药时加两片生姜,果然喝到第七副,王叔终于能重新扛起装修工具箱。
【经典药方二:身痛逐瘀汤】 要是疼痛位置固定,晚上更厉害,疼处摸起来发硬,这可能是瘀血在搞鬼,我们小区广场舞队长刘姨跳完《最炫民族风》就腿抽筋,中医说她这是气滞血瘀,汤药里秦艽配羌活活络筋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特别提醒:孕妇千万远离这方子,活血太过容易动胎气。
【经典药方三:蠲痹汤】 关节肿大得像馒头,阴雨天疼得钻心?这类风湿性神经痛最适合这个宋代名方,上次带老爸看膝盖,老主任在原方基础上加了薏苡仁和防己,现在老爸每天雷打不动艾灸足三里,配合药浴泡脚,原本肿得发亮的膝关节终于能打弯了。
【经典药方四:龙胆泻肝汤】 年轻人熬夜撸串引发的坐骨神经痛,多数属于肝胆湿热型,公司小陈连熬三个通宵赶方案,左边屁股到小腿窜着疼,中医说他舌苔黄腻,开了龙胆草配黄芩的经典组合,特别要注意:这方子苦寒伤胃,必须饭后温服,搭配小米粥护胃。
【经典药方五: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像蚂蚁爬,这方子再合适不过,同事李哥控糖十年还是出现脚底板灼痛,中医重用黄芪补气,地龙通络,特别叮嘱要煎第三次的药汁泡脚,三个月过去,他终于不用靠撞墙缓解疼痛了。
这些年见过太多病急乱投医的悲剧,表舅妈听信偏方把曼陀罗当止疼神药,结果送急诊洗胃;楼下赵师傅自己配药酒喝成肾衰竭,在此敲黑板:所有中药方必须经过望闻问切,同一个部位疼痛,30岁小伙和60岁阿姨用药完全不同!
现在中医院都在推"疼痛日记"——记录每次发作时间、性质、诱因,建议受神经痛困扰的朋友,先把疼痛类型、伴随症状(比如是否头晕、失眠)、饮食习惯都整理清楚,好中医就像好裁缝,量体裁衣才能做出合身衣裳,那些网上疯传的"万能止痛方",就像均码衣服注定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