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穿山龙的用量问题,看来这个祛风湿的"藤蔓中药"确实引起了不少养生爱好者的关注,作为从业十年的中医师,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药的使用门道。
穿山龙到底是啥? 很多新手朋友可能连药都没摸过,先说说这个穿山龙,它学名穿龙薯蓣,是薯蓣科植物的根茎,主产于东北、华北地区,老药工都知道,这药材断面有黄色筋脉纹,像龙骨又像穿山甲的鳞片,这才得了"穿山龙"的名号,新鲜药材切段晒干后,表面会泛起一层白霜,那是天然的薯蓣皂苷在打招呼呢。
常规用量知多少? 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穿山龙的每日煎汤用量是6-15克,不过别急着拿秤称,这里头学问大着呢!如果是治疗风湿骨痛,一般开到9-12克;要是用来强筋骨,6-9克就够;遇上跌打损伤需要活血,可能会用到12-15克,记住这是成人剂量,小孩和老人要减半,孕妇最好绕道走。
不同用法药量差三倍 光知道煎汤的量可不够,这药材用法多着呢!泡药酒的话,50毫升白酒放20克就行,泡七天就能喝,炖汤更讲究,跟猪蹄同炖放15克,配排骨只要10克,最有意思的是外用,鲜品捣碎敷关节,一次用30克都不嫌多,但得注意有人皮肤会痒。
超量使用伤身体 去年接诊过个小伙子,听说穿山龙治腰痛好,自己每天泡水喝30克,结果喝出胃疼腹泻,这药材性寒,脾胃虚的人多吃一口就闹肚子,更危险的是长期超量,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就像给汽车加错油,跑着跑着就抛锚了。
搭配禁忌要记牢 穿山龙虽然是个好帮手,但也有脾气,它最怕碰上碱性药物,熬药时候别用铁锅,跟人参、黄芪这些补气药搭着用,能互相制约寒性,但要是和贝母、半夏这些碰面,相当于让两个吵架的人坐同桌,容易闹肚子。
这些人要慎用 体内有寒湿的朋友要当心,这药性凉得像冰镇啤酒,越喝寒气越重,做手术后体虚的病人,还有经期量多的姐妹,都别急着进补,最典型的是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吃这个,好比火上浇油,疼得更厉害。
识别真假有窍门 市场上掺假的不少,教大家三个鉴别法:真品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像星星一样点缀;闻着有股淡淡的薯蓣香,不带酸味;嚼起来黏牙但不苦涩,要是买到发黑发霉的,赶紧扔了吧,变质药材不如白菜安全。
保存方法门道深 干货记得装密封袋,丢冰箱冷藏室比放在药房柜台强,要是量大,可以切成薄片晒干,装玻璃瓶里加几粒花椒防虫,每隔两个月检查下,发现返潮及时翻晒,否则药效全跑光。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穿山龙虽是宝,乱吃变毒药,咱们普通人养生,与其盯着药量纠结,不如先找中医把脉辨证,毕竟药材再灵,也得看是不是对症你的体质,那些传说中"包治百病"的偏方,听听就好,真要调理身体,还是老老实实挂号看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