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闺蜜聚餐时,小美捂着嘴往卫生间跑的场景把我们都吓一跳,后来才知道她孕期吐得昏天黑地,西医开的各种维生素B6效果都不明显,看着她瘦了一圈的小脸,我突然想起奶奶以前总念叨的"晨吐三片姜"的老话,这才惊觉咱们老祖宗对付反胃的法子,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要说最接地气的止呕中药,生姜必须排第一位,记得小时候坐长途汽车晕车,我妈总让我含片糖姜片,现在想想这黄澄澄的小东西真是宝藏——它含有的姜辣素能像小扫帚一样把胃里翻腾的浊气扫出去,不过可别直接啃生姜片,那刺激性太大,正确打开方式是切三片薄姜泡蜂蜜水,或者煮碗姜丝鱼片粥,要是碰上吃海鲜吃撑了想吐,切几片姜嚼出汁,比十滴水还管用。
砂仁这味药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它可是岭南人家的厨房常客,上次去广东同事家,看她炖汤总要塞进去几个皱巴巴的小黑球,这看似不起眼的家伙其实是化湿行气的高手,特别适合那种吃完火锅麻辣烫后胃里火烧火燎想吐的感觉,我记得老中医说过,砂仁拌蜂蜜冲水喝,对付妊娠呕吐比某些西药都温和有效,不过这味道确实一言难尽,得像喝酒似的快闷一口才行。
陈皮绝对是中药界的百搭选手,我家腌柠檬膏总要放两片,炖肉炖汤更是少不了它,这晒得黝黑的橘子皮最擅长理气和中,就像给闹脾气的胃做按摩,有次同学聚会吃撑了,我偷偷泡了杯陈皮山楂茶,酸酸甜甜的特别解腻,要是遇上喝酒应酬后的恶心,抓一把陈皮煮水放凉了喝,比解酒药还灵光,不过新鲜的橘子皮可不算陈皮,得存够年份褪去燥性才奏效。
半夏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股仙气,但其实它就长在田埂边,老辈人说见着蛇咬伤要赶紧找半夏捣烂敷上,这以毒攻毒的性子对付反胃也是一绝,药店买的法半夏都是炮制过的,配生姜煮水就是经典的止呕方,我爷爷当年化疗吐得厉害,医生开的方子里就有这味药,不过生半夏有毒千万别乱试,就像河豚得专业厨师处理才行。
竹茹可能是最不像药材的药材了,每次去中药房看见那些卷成小卷的淡黄色东西,总觉得像某种零食,其实它是竹子的中间层,煮出来的水带着淡淡的青草香,上个月熬夜加班胃里直泛酸,抓了一把竹茹煮鲫鱼汤,喝完整个人都舒坦了,这玩意儿特别擅长清胃热,就像给上火的胃浇盆清凉的水,最适合吃了烧烤火锅后恶心烧心的时候用。
说了这么多药材,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对症,寒性的呕吐要选温性的药,热性的反胃得用凉性的方,就像去年我爸感冒后吃什么吐什么,郎中开的藿香正气散里就有紫苏和白芷,这两样看着像调料的东西,对付外感风寒引起的呕吐特别灵验,不过现在的中成药往往掺了西药成分,买药时千万要看清楚说明书。
除了吃药,老祖宗还留下不少外治窍门,我奶奶手腕上总戴着个檀木珠串,说是能压住恶心,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内关穴确实是止呕要穴,现在我自己晕车时,也会提前用硬币用力按压手腕横纹下三指的位置,揉到酸胀为止,还有足三里这个万能保健穴,每天敲打五分钟,脾胃功能悄悄就变强了。
说到底,反胃多半是身体在报警,中药调理讲究慢工出细活,就像养花得松土浇水,要是频繁呕吐伴随体重下降,或者吐出咖啡色的东西,可得赶紧去医院,毕竟再好的良药也治不了器质性病,咱们的中药小方子,主要是对付那些吃坏了肚子、闻不得油烟、坐车晕船的日常小毛病。
最近整理药箱时发现,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的不只是药材,更是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下次再有人被反胃折磨得脸色发白,不妨试试这些写了千百年的老方子,当然啦,具体用量还是要找大夫把脉开方,咱们自己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