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冷就手脚冰凉?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明明穿得很厚却总觉得从骨子里冒寒气?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该排寒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箱里,可藏着不少驱寒暖身的宝贝,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祛寒大将",学会巧妙搭配,让你从内到外暖起来!
厨房里的祛寒高手——生姜 要说最亲民的祛寒中药,当属家家灶台上都有的生姜,别看它普通,可是实打实的"祛寒先锋",早上喝一杯姜茶,就像给肠胃穿了件小棉袄,特别是淋雨受凉后,煮碗红糖姜水,浑身立马暖烘烘的。
不过要想效果翻倍,得掌握正确吃法,老话常说"留姜皮则凉,去皮则热",如果是受寒腹泻,记得把姜皮去掉,平时炒菜放姜片时,别着急盛盘,多吃几块姜,比单独喝姜茶更养生,但要注意,晚上吃姜容易上火,建议上午食用。
妇科圣药也是暖宫专家——艾叶 说到暖宫驱寒,艾叶堪称"妇女之友",很多姑娘经期腹痛、血块多,其实就是宫寒在作怪,这时候就要请出艾叶这位"暖宝宝"了,最简单的方法:睡前用艾叶煮水泡泡脚,水位没过三阴交穴最好,泡到额头微微冒汗,连续三天就能明显感觉小腹暖洋洋的。
要是嫌煮水麻烦,可以直接用艾叶泡脚包,但要注意,泡脚后一定要擦干,千万别着凉,气血不足的姐妹,还可以在泡脚水里加点红花,既能祛寒又能活血,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五脏六腑的暖气机——肉桂 中年朋友特别需要认识肉桂这味药,它就像身体里的"中央空调",专治各种虚寒症状,很多人到了年纪,总感觉腰膝酸软、夜尿频繁,其实都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这时候每天早晚喝杯肉桂茶(肉桂粉+蜂蜜+温水),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整个人都精神了。
做饭时也可以巧妙利用肉桂,炖牛肉、烧羊肉时加一小片,不仅能去腥增香,还能温暖脾胃,但要注意,肉桂性热,阴虚火旺、爱长痘的朋友要少吃。
藏在调料盒里的暖身方——花椒 别小看厨房角落里的花椒,它可是中医眼里的"天然止痛散",肩膀僵硬、膝盖冷痛的时候,抓一把花椒煮水熏洗患处,热气渗透进关节的感觉特别舒服,现在很多年轻人流行的"花椒热敷包",就是这个道理。
更妙的是,花椒还能调理脾胃虚寒,早餐煮面条时撒一小撮花椒粉,既能暖胃又不刺激,记住要选四川汉源的红花椒,麻味纯正还不燥热。
千年补气王也怕寒——黄芪配桂枝 有些朋友明明补了很多黄芪、党参,却还是手脚冰凉,问题可能就出在没有搭配祛寒药,黄芪虽好,但它是补气高手,遇到寒邪就像遇到了"防盗门",营养送不进脏腑,这时候就需要桂枝来当"开锁匠",把寒气赶出体外。
经典搭配是黄芪30克+桂枝10克,煮水代茶饮,这个方子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既能缓解肩颈僵硬,又能改善空调房导致的慢性寒症,但高血压患者要慎用,桂枝有升压作用。
寒湿重灾区的克星——苍术 如果感觉自己像揣了个"水囊",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这说明体内寒湿交织,这时候就要请出苍术这员"除湿大将",它能把冰柜似的脾胃烘暖,让运化功能重新运转。
推荐个懒人祛寒湿法:炒苍术粉+陈皮粉,1:1比例混合,每天早晚用温水冲服5克,这个搭配既能燥湿健脾,又能理气化痰,特别适合痰湿体质的胖子。
意想不到的祛寒组合拳
- 外寒侵袭:葱白+豆豉+生姜煮水,喝完发汗后及时换干衣服
- 老寒腿:艾叶+红花+威灵仙各20克,纱布包好蒸热轮流敷膝盖
- 宫寒痛经:当归+小茴香+延胡索,按3:2:1比例打粉,经前一周开始冲服
- 胃寒呕吐:丁香3克+砂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特别提醒:所有中药都要对症使用,好比钥匙开锁,用对了效果惊人,用错了可能适得其反,建议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再决定用药方案,祛寒是个系统工程,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冻美人""冰棍男"的称号。
现在正值秋冬交替,正是调养阳气的好时机,大家可以把家里常用的祛寒中药整理成小锦囊,遇到风寒感冒、女性痛经、老寒腿发作时,就知道该派哪位"中药大将"出征了,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学会观察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把寒气扼杀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