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药材行情排名大揭秘!这些品种为何成为市场宠儿?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张,今年咱家种的黄芩又滞销了!"河北安国药农李大姐看着仓库里堆积的药材直叹气,这场景在2017年却成了少数派——当三七、人参、枸杞等品种在中药材市场上演"黄金时代",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望着滞销的药材发愁,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2017年中药材市场的风云榜,看看那些让人眼红的"爆款"品种到底凭什么脱颖而出。

三七登顶"药王"宝座的奥秘 要说2017年中药材市场的当红炸子鸡,非云南文山的三七莫属,这个有着"金不换"美誉的止血良药,当年价格最高飙到每公斤800元,创下近十年新高,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每天凌晨四点就有操着各地口音的药商围着三七摊位讨价还价。"今年云南大旱,七成地块减产",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周指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分析,"再加上国家严查中药材质量,硫熏三七被踢出市场,正宗有机三七自然就抢手了。"

长白山人参的逆袭之路 曾经贵为"百草之王"的东北人参,在2017年上演了咸鱼翻身的好戏,吉林抚松的参农王大哥至今记得,那年秋天韩国采购团直接包下整片参园的场景。"带须的六年生鲜参最高卖到每斤3800元,比去年翻了一番!"这波行情背后藏着大学问:国家中医药法实施后,含人参的中成药审批开闸,同仁堂、广药集团等药企纷纷加大采购量,更有意思的是,年轻白领追捧的"正官庄"高丽参突然转向中国长白山产区,硬生生把价格曲线拉出个陡坡。

枸杞的"红宝石"神话 宁夏中宁的枸杞田在2017年成了聚宝盆。"头茬枸杞刚采摘就被预订一空,统货价格涨到60元/斤",当地合作社负责人马经理说起行情满脸自豪,这波红利要归功于两个意外:一是短视频平台突然掀起"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潮,二是欧盟突然放宽植物药进口标准,最戏剧性的是,某网红直播时把枸杞当成装饰品撒在奶茶里,第二天全国奶茶店就掀起"枸杞奶茶"风潮,硬生生造出个新消费场景。

暗流涌动的"黑马"品种 当三大巨头风光无限时,有些"闷声发大财"的品种正在悄悄崛起,四川西昌的川贝母就是个典型例子,因为雾霾引发的呼吸道疾病高发,这种止咳良药价格三个月暴涨150%,更绝的是藏红花,这个原本只在高端美容院出现的"贵族药材",突然被某知名化妆品品牌相中,开发出"藏红花精华面膜",当年西藏产区的采挖证被炒到天价。

跌下神坛的"失意者" 风水轮流转,有人欢喜有人愁,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也不乏失意者,比如湖南的湘莲子,因为南方多雨导致丰产,价格直接腰斩;甘肃的当归遭遇"蒜你狠"式的游资炒作,最终泡沫破灭套牢大批药商,最惨的要数东北的平贝母,韩国突然调整汉方药典标准,导致万吨库存积压在口岸。

藏在数据里的财富密码 回顾2017年的行情起伏,几个关键信号值得玩味:环保督查让中小加工户集体歇业,倒逼产业升级;"健康中国"战略催生千亿级市场蛋糕;资本开始布局中药材期货市场,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有个有趣现象:凡是能讲出"产地故事"的品种都好卖,比如祁连山雪线的羌活、火山岩地带的金银花,就连包装盒印上二维码追溯系统的药材都更受青睐。

给药农的真心话 看着别人家种的药材卖高价,不少药农开始跟风改种,山东平邑的花农老刘就吃过亏:"看见金银花涨价就砍掉山楂树,结果第二年新产能集中上市,价格跌得比股票还快。"行家提醒:种药材就像炒股,既要看政策风向,也要算好生长周期这本账,比如重楼要种五年才能收获,如果盲目扩种,等到收获时可能已经供过于求。

未来行情怎么走 站在2023年回望2017,有些规律依然适用:跟着政策走的品种不会差(比如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的品种),能搭上科技快车的容易突围(像指纹图谱技术认证的道地药材),还有那些能蹭上新消费热点的永远有机会(比如现在的养生茶饮赛道),不过现在又多了新玩法:区块链溯源、气候智能种植、甚至元宇宙里的虚拟药材交易,这行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后记】最近走访亳州市场发现,当年那些风光无限的品种,如今有的稳坐钓鱼台,有的早已跌落神坛,但不变的是,总有人靠着敏锐嗅觉抓住机遇,就像做药材生意多年的赵老板常说的:"这行没有永远的王者,但永远有准备抓住风口的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