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这跌打损伤膏要是能推广开,该多好哇!"这话让我想起不少中医世家面临的共同困境——手里握着祖传秘方,却困在深巷无人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求购中药秘方合作"这个事儿,说不定你手里的那张方子,就能点亮无数人的希望。
为什么现在求购中药秘方这么火? 这两年中医药算是彻底出圈了,你看各大药店的汉方养生茶卖得火热,年轻人保温杯里泡枸杞都成了时尚,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2年中药制剂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连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都炒到上万元一颗,这说明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正当时!
不过市面上真正有效的古方反而越来越少,前阵子我走访了十几个老字号药企,发现他们研发部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好方子,就像炒菜讲究配方,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差一味药效果就天差地别,现在很多企业宁愿花百万买断民间验方,也不愿自己从头研发。
秘方合作到底有哪些模式? 我专门整理了目前常见的三种合作方式,大家对号入座:
-
技术入股型:比如王医生家的消疣膏,和药企签了对赌协议,药企先投50万改良剂型,量产后按销售额5%分红,去年光这单品就卖了3000多万,王医生光分红就拿到150万。
-
买断转让型:适合急着用钱的持方人,去年河南张伯78万卖掉治疗烫伤的油膏配方,要求就是必须保留"张氏"商标,现在这药膏成了网红产品,张伯反倒成了顾问,每月还拿2万津贴。
-
联合开发型:最适合复杂秘方,像云南白药当年就是和中科院合作,把曲焕章的止血散改成了气雾剂,现在人家不仅申请了20多项专利,还开发出牙膏、面膜等衍生产品。
你的秘方值多少钱? 别急着开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 有没有完整传承谱系?比如是否超过三代传承
- 有无确切临床数据?至少得有50例有效案例
- 能否实现标准化生产?有些动物药现在根本批不下号
- 存在什么风险?比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现在就禁用
去年济南刘大夫拿着治哮喘的方子来找我,光药材就要用穿山甲鳞片,虽然效果惊人,但涉及保护动物根本批不下号,最后只能改成替代药材,价值大打折扣。
合作路上这些坑千万别踩
-
保密协议必须请专业律师把关,去年成都赵医生被不良商家套路,合同里藏着"全球独家使用权"条款,结果30万就把祖传三代的方子贱卖了
-
分期付款最保险,建议收30%定金再交方子,剩下50%量产后付,20%作为维保金
-
盯着注册商标,有人被合作方抢注商标,最后自己倒成侵权方
-
保留改进权,某祛痘偏方被化妆品公司买断后,改配方加了激素,原持有人背了一堆投诉
成功案例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个90后姑娘小芳,她奶奶传下个治冻疮的醋泡方,本来在菜市场摆摊卖,后来通过短视频火了,现在和某药妆品牌合作,光去年就卖了80多万瓶,她负责监制生产,每年坐收200万版权费。
还有个退休老中医陈叔,拿着治疗失眠的药枕方子参加展会,被深圳某科技公司看中,做成智能药枕,不仅能加热还能APP控制用药量,现在陈叔成了技术顾问,天天带着徒弟到处讲课。
想找合作?这几招最实在
- 参加行业展会:全国药交会、国际中医药博览会都是猎头的战场
- 找靠谱中介:别信网上那些"高价收购",正规平台会验资验方
- 善用短视频:拍些炮制过程、患者见证,自然有人找上门
- 加入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各省中医药协会都有对接资源
写在最后: 前几天看新闻说,日本正在大规模收集中国民间偏方,韩国更是把"风水地理说"申遗成功,咱们自己家的宝贝,与其让它蒙尘,不如找个好人家,如果你手里有经得起验证的方子,留言说说具体情况,咱们帮忙牵线搭桥,毕竟老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让更多人受益才是正道。
(本文所述案例均来自真实采访,为保护隐私已做化名处理,合作咨询请私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