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咱这儿真不卖牛鞭啊!"老张攥着手机冲进柜台,屏幕上是他老伴发来的语音消息,这已经是本周第三个来问牛鞭的顾客了,我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看着这位老街坊欲言又止的样子,突然意识到该好好说说中药店里的"动物药"门道了。
要说中药店有没有牛鞭卖,这事儿得掰开了说,去年冬天王婶来抓药时,就指着墙上的《本草纲目》图谱问过:"小陈大夫,这牛膝是不是牛的膝盖骨?"当时把我逗乐了,其实牛膝是苋科植物的根,就跟牛毛关系没有,但牛鞭确实是正经中药材,不过现在正经中药店反而少见这个货色。
记得十年前跟师学艺时,师父总把炮制好的牛鞭藏在柜子最底层,那会儿来买的多是些中年男人,揣着报纸包窸窸窣窣进来,付款时脸比关公还红,现在年轻人倒是坦荡多了,上周有个健身教练直接问:"鹿茸和牛鞭哪个更补?"吓得我赶紧把《中国药典》翻出来给他看。
中药店不卖牛鞭不是没有缘由,按照2020年新版《中国药典》规定,牛鞭属于"其他类药材",需要特殊经营资质,就像羚羊角、犀角这些保护动物药材早就下架了,现在能合法售卖的动物药多是蝉蜕、僵蚕这类昆虫制品,前阵子药监局来检查,特意强调过"三有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衍生品必须标注人工养殖来源。
不过老主顾都知道,真要买牛鞭得去专门的滋补品店,上个月隔壁街道新开的"参茸堂",橱窗里摆着密封的牛鞭礼盒,价格比五年前翻了三倍,有次送货路过,听见店员跟顾客解释:"我们这是澳洲牧场直供,每根都有电子溯源码。"倒让我想起早年间师父教的鉴别诀窍——真牛鞭切开后白膜均匀,假的多是明胶拼接的。
说到炮制方法,这里头学问可深了,传统做法要用黄酒浸泡去腥,文火烘干后还要裹上炒熟的糯米粉防潮,有次帮社区做中医药科普,演示牛鞭切片时,几个大妈捏着鼻子躲得远远的,现在年轻人倒是接受度高,有个00后小伙直接问能不能磨成粉装胶囊,说是健身搭子都在吃。
其实在中医理论里,牛鞭主要针对肾阳虚衰,和大家以为的"壮阳"不完全一样,去年接诊过个小伙子,网购所谓"牦牛鞭"吃出腹泻,送来时脸色蜡黄,一问才知道是把新鲜牛鞭当萝卜炖了,没经过炮制的生品含有大量激素前体物质,哪是随便能吃的?
转念想到最近流行的"中药咖啡",当归美式、人参拿铁倒是卖得火热,有次遇见快递小哥送急件,箱子里装着真空包装的鹿筋牛鞭汤料包,收货地址竟是网红直播间,这让我想起师父常说的:"时代变了,现在的人补身子不如补流量。"
说到底,中药店有没有牛鞭卖,就像问药店有没有人参果——理论上有,实际上要看资质和渠道,要是真有需求,建议先去正规医院把脉辨证,别像小区刘叔那样,听说吃牛鞭治腰疼,结果吃出痛风住院半个月,如今正规药店都挂着"遵医嘱"的警示牌,毕竟《黄帝内经》早说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可不是让人瞎琢磨进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