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碗黑绿色的汤药怎么又苦又腥?"小时候每次感冒发烧,我妈总会端出煮好的鱼腥草汤,我捏着鼻子死活不喝,她却总说:"良药苦口,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退烧秘方。"谁能想到,当年让我苦不堪言的野草,如今竟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养生明星?
【从路边野草到药膳宠儿】 要说鱼腥草的身世,可真是充满戏剧性,这味在西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草药,学名蕺菜,古时候叫"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它"叶似荞麦却色红,茎紫赤色,揉之有鱼腥气",这独特的气味让它得了"鱼腥草"的俗名,记得去年去云南旅游,当地菜市场里成捆的鱼腥草和猪肉并列摆放,摊主熟练地撕去老皮,动作像处理青菜萝卜般自然。
现代人发现这个"怪味精灵"可不简单,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显示,鱼腥草含有的癸酰乙醛成分,抗菌消炎效果堪比某些抗生素,更难得的是,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常见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难怪民间流传"三根鱼腥草,病毒靠边跑"的说法。
【会吃才是硬道理】 云贵川的吃货们早就摸索出各种美味吃法,最经典的当属凉拌折耳根,脆嫩的根茎配上辣椒、花椒、醋,酸辣爽口特别开胃,有次在成都同事家蹭饭,她妈妈做的鱼腥草炒腊肉让我惊为天人——腊肉的醇香完美中和了草药味,原来腥味也能变成独特风味。
对于不敢直接吃的朋友,我推荐两个温和方子:一是用鲜鱼腥草煮水,加冰糖当凉茶喝;二是跟排骨炖汤,出锅前撒盐,汤鲜味美还不腥,上个月我嗓子发炎,连喝三天鱼腥草马蹄汤,居然没吃一颗药就好了。
【食用也有讲究】 虽说鱼腥草好处多,但可不是人人都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朋友要少吃,孕妇更要谨慎,我邻居张阿姨有次贪吃凉拌折耳根,结果闹肚子进了医院,中医提醒,每天食用别超过50克,而且必须用开水焯过再吃。
辨别新鲜鱼腥草也有窍门:叶片背面要选紫红色带绒毛的,茎断面青白色且汁液充足的才嫩,现在超市买的包装鱼腥草,很多都经过特殊处理去腥,虽然口感温和了,但药效可能会打折扣。
【居家妙用小偏方】 这些年我收集了不少实用土方:
- 痘痘急救:捣碎敷患处,第二天红肿消退
- 咽炎缓解:30克煎水含漱,每天3次
- 外伤消炎:鲜叶捣烂外敷,注意过敏测试 上次我老公熬夜上火牙痛,我用鱼腥草煮水给他漱口,配合嚼几片新鲜叶子,两天就缓解了,不过要提醒的是,这些偏方只能应急,真生病还是要看医生。
现在我家阳台就种着鱼腥草,随掐随用特别方便,看着这株不起眼却能量满满的植物,突然想起老人们常说的话:"偏方治大病,关键在对症",在这个抗生素滥用的时代,或许我们真该重新认识这些祖辈传承下来的天然药库,下次感冒喉咙痛,不妨试试这碗"黑暗料理",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