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牛膝17年行情,从每公斤20元到80元的过山车,谁在悄悄捡漏?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王,你这牛膝存货还压着吗?"2017年开春,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老周拍着邻居肩膀问道,这两个做了十几年中药材生意的老药贩,此刻盯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牛膝药材,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三年的价格狂欢,会在2017年上演最疯狂的剧本。

从"小透明"到"香饽饽":牛膝的逆袭之路 在2014年以前,牛膝就像中药材市场里的"小透明",这种长得像鸡腿的药材,主要产自河南、山东等地,每年产量稳定在8000吨上下,那时候药厂采购价常年维持在每公斤15-20元,药商们把它和别的根茎类药材堆在仓库角落,连遮雨布都懒得多盖两层。

转机出现在2015年夏天,河北安国的一个中药材批发商偶然发现,南方多个中成药厂开始加大活血通络类药物的生产,作为治疗腰膝酸软、跌打损伤的常用药,牛膝突然成了抢手货,到了2016年底,牛膝价格已经摸高到45元/公斤,比前两年翻了一倍多。

2017年"魔幻三重奏":天灾人祸与资本游戏 谁也没想到,2017年会成为牛膝行情的"魔幻年",当年春天的倒春寒,让河南主产区的牛膝幼苗冻死三分之一,老药农李大爷回忆:"那年清明前后,地里刚冒头的牛膝苗,硬是被冰雹砸得东倒西歪。"

但这只是个开头,到了7月份,山东产地又遭遇连续40天的干旱,地里的牛膝植株还没来得及抽穗,就晒得卷了叶子,更戏剧性的是,河南某县突然传出"牛膝重金属超标"的谣言,虽然后来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已经引发了不少药商恐慌性抛售。

真正让行情坐上过山车的,是游资的入场,来自浙江的炒家陈老板带着几千万现金,在亳州市场扫货。"那时候每天成交价都要涨5毛钱,仓库里的牛膝还没晾干,就被挂上'已售'的牌子。"中药材交易大厅的管理员小张至今记得当时的疯狂场景。

产业链上的生死博弈 在河北安国,经营着两家药店的王老板见证了最疯狂的三月。"正月十五刚开市,牛膝价格就突破60元/公斤,到清明直接冲到80元。"他指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进货价三天一个样,我们这些终端商户只能硬着头皮高价拿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农的困境,山东平邑县的郑大姐种了二十亩牛膝,本以为能赚笔大的,结果遇上减产年景。"收购商把价格压到35元/公斤,说市场上都是陈货。"她望着晾晒场里泛黄的牛膝,不知道该留还是该卖。

资本退潮后的市场余温 2017年立秋之后,疯狂逐渐退烧,浙江炒家们带着利润离场,药厂开始寻找替代药材,牛膝价格在三个月内跌回40元区间,但这场风波留下了深远影响:河南产区新增了三千亩种植面积,亳州市场出现了专业牛膝仓储服务商,就连快递小哥都能说出几句"牛膝要阴干,暴晒会出油"的行话。

如今回看2017年的牛膝行情,就像一部浓缩的中药材市场浮世绘,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血本无归,更多的药农和药商在这波行情中学会了敬畏市场,在亳州交易中心门口,当年扫货的陈老板早已转战其他品种,只有墙上斑驳的价目表,还留着那年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