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药里有种叫骨碎补的,它别名是不是猴骨啊?"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想笑,这年头连中药名都能传成"人兽杂交"的八卦,看来咱们老祖宗的药典真得好好科普下了,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中药名谜案。
要说骨碎补的身世,那得从唐朝的《本草拾遗》说起,这味药最早是附在槲蕨根茎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发现它对跌打损伤有奇效,折断的骨头用了它就像被"补"起来似的,这才得了"骨碎补"的名号,您看这名字起得多么形象,哪跟猴子有半毛钱关系?
不过民间确实流传着"猴姜"这个别名,但这可不是说它是猴子的骨头,要追溯这个称呼的来历,得说到宋朝的采药人,那时候的采药郎在山林里见到这种植物,总爱跟猴子开玩笑——把这毛茸茸的根茎挂在树上,远远看着就像猴子晒姜片,加上它表面布满金黄绒毛,活脱脱像个缩小版猴尾巴,这才有了"猴姜"的俏皮称呼。
说到这儿您可能要问了:既然叫"猴姜",那市面上会不会真有用猴骨冒充的假货?这倒不用担心,骨碎补从唐朝入药至今,正经医书里从来都是植物来源,您要是在中药铺看见标着"猴骨"的药材,那八成是江湖骗子在卖虎骨、熊骨之类的违禁品,千万要举报!
其实骨碎补的家族谱系可丰富了,除了正儿八经的槲蕨,还有水龙骨、崖姜这些"亲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攀附在石头上生长,古人管这种特性叫"骨碎补",您看《本草纲目》里写得明白:"其根扁长,略似姜形,色黄有毛",这描述跟猴子毛茸茸的尾巴倒是真有几分神似。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骨碎补制品,多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工艺,老药工说这过程能让药性更醇厚,就像武当山的道士炼丹似的,不过您可别被那些打着"古法炮制"旗号的网红产品忽悠了,正规药店卖的都是干干净净的切片,泡酒炖汤都方便。
前两年网上疯传"骨碎补能治骨质疏松",这事得掰开了说,确实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柚皮苷成分,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但中医讲究配伍,单用一味药就像让关羽单刀赴会,效果肯定打折扣,正经方子里都会配上续断、杜仲这些"黄金搭档"。
最后给大伙儿支个招:买骨碎补认准"申姜""毛姜"这些正牌别名,看见标"猴骨"的直接绕道走,这味药最妙的用法是泡高度白酒,每天晃一晃,三个月后开坛,那琥珀色的药酒擦在腰腿疼处,比什么膏药都管用,具体怎么用还是得听大夫的,毕竟中药讲究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