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当归苗子怎么卖?""蕲艾今年收成好,要不要看看新货?"——这是2014年夏天,湖北蕲春漕河镇中药材市场里最熟悉的吆喝声,如今再提起那个尘土飞扬的老市场,老蕲春人总会眯起眼睛,仿佛药香还粘在裤脚上。
藏在中学旁的药材江湖
2014年的蕲春中药材市场,蜷缩在蕲春县漕河镇七里桥村的旮旯里,说是"市场",其实就是几排蓝顶铁皮棚挨着蕲春实验中学围墙搭起来的摊位区,南来北往的药商挤在不足两米宽的过道里,三轮车驮着麻袋来回穿行,车铃铛声混着黄冈口音的讨价还价,活脱脱一幅市井浮世绘。
"当年我们摆摊要抢位置的!"56岁的陈国华蹲在自家摊位前,手指叩了叩褪色的红漆木板桌,这张桌子从2003年市场初建时就用到现在,桌面被称药用的戥子(dengzi)磨出了凹槽,他身后竹筐里码着蘄艾、夏枯草、茯苓,每样药材都用粗白布包成金字塔形,这是老商户们约定俗成的"招牌造型"。
药香里的江湖规矩
在这个露天市场里,秤杆子就是江湖的判官笔,江西来的陈老板至今记得2014年秋收那趟"惊险买卖":"三辆大货车凌晨蹲在市场后门,等着装偷偷挖的野百合,突然来了群穿解放鞋的,拿手电筒往车底照,吓得司机差点把方向盘甩飞。"后来才知道那是县里打击滥采野生药材的突击队。
市场东头有棵歪脖子老槐树,树根处常年摆着三个固定摊:王瞎子摸骨算命摊、李瘸子修秤铺、赵婆子凉茶摊,别小看这三位"编外人员",王瞎子能通过脉象判断药材年份,李瘸子给戥子刻度的手艺全县独一份,赵婆子的金银花凉茶则是药商们心照不宣的"验毒剂"。
搬迁风云与时代烙印
2015年寒冬的市场搬迁通知,像颗炸弹扔进滚烫的油锅,老商户们攥着发黄的租赁合同,在蓝顶棚下开起了"钉子户会议",张伯至今保留着当年按满红手印的联名信,信纸边角还沾着干涸的中药渣:"我们不是抗拒新市场,但机器称重取代手工戥子,失了匠心!"
新市场大楼拔地而起那年,73岁的刘药师却在老槐树下溘然长逝,他临终前反复摩挲着黄铜戥子,喃喃念叨:"三分厘毫定生死,机器哪懂药材的脾气?"这句话成了旧市场最后的绝唱。
新楼里的旧时光
如今走进现代化的蕲春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央空调吹散了记忆中的药香,年轻药商们刷着手机APP交易,电子屏滚动着全国药价,只有角落那家"陈记药行"还固执地摆着老物件:玻璃罐里泡着蛇酒的土陶坛,柜台下压着2014年手绘的价目表,泛黄的纸上依稀可见"杭白菊8元/斤""野山参见客面议"的字样。
"您闻闻这个蘄艾。"第三代传人陈明掀开竹筛,艾香混着露水气扑面而来,他特意在新风系统失灵的仓库里存了批陈年艾叶,就为留住老市场那种混合着尘土与草木的气息,每当有老客户皱眉说"新市场没味道",他就笑着掏出个油纸包:"诺,2014年收的最后一批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