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坊们总说"穷人参、富地黄",这味中药材在中药铺里可是响当当的角儿,您知道吗?这个黑黢黢的根茎在不同人嘴里能叫出七八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段有趣的故事。
皇帝赐名的"耆"字辈 地黄最威风的别名叫"耆(qí)",这可不是随便叫的,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太医给太后开的方子里总带着块状干地黄,宫里人就管它叫"帝酒"——毕竟当年朱元璋曾夸它是"仙家酒剂",后来读书人觉得"帝酒"犯了忌讳,就改称"薯蓣"(注意不是山药哦),直到清朝才正式定名"地黄"载入药典,不过老药工们还是习惯喊它"原生地黄",就像叫老朋友的乳名。
炮制魔法变出三重身份
-
生地黄像青春少年 刚挖出来的鲜地黄直接晒干就是生地黄,性子最烈。《红楼梦》里王熙凤流产后喝的"生化汤"就用它活血,月子病调理也靠它,年轻人长痘上火,抓几片泡茶立竿见影,不过体寒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
-
熟地黄似慈祥长辈 经过九蒸九晒的黑褐色熟地,脾气就温和多了,广东阿妈煲鸡汤必放两片,配上红枣枸杞,专治熬夜后的腰酸腿软,张仲景的"六味地黄丸"主料就是它,现在药店卖的保健品很多都打着它的旗号。
-
鲜地黄如邻家少女 刚出土的鲜地黄最能清热生津,糖尿病人口渴时嚼两片比吃梨管用,江南人喜欢拿它炖冰糖治嗓子疼,北方老太太则切碎了拌蜂蜜腌糖渍,夏天当凉茶喝。
地理课代表"怀庆地黄" 河南焦作温县的地黄最有排面,古时候要进贡给皇室,这里的沙土地透气,种出的地黄肉质肥厚,断面像琥珀似的透亮,老师傅捏着根温地黄能说出门道:"菊花心、狮子头、皮松肉紧",就像鉴定古董瓷器,现在市面上打着"四大怀药"旗号的,多半用的是这里产的地黄。
菜市场里的养生密码 别以为地黄只能入药,聪明主妇早把它玩出花样,冬天煮羊肉汤丢几片熟地,暖身不燥;夏天拿鲜地黄炒蛋,清热又补铁,广东人拿它配龙骨煲汤,上海阿姨用它炖甲鱼,都是民间流传的食补智慧。
现代实验室的新发现 最近科学家在地黄里找到玄机——梓醇成分能保护神经,对帕金森症有帮助,韩国人拿它做护肤品抗氧化,日本人开发出地黄酵素饮料,不过咱们祖辈传下来的用法才是最妙的,就像用黄酒送服地黄丸,能让药效翻倍。
最后提醒一句:这玩意儿虽好,但脾虚便溏的人要少吃,就像老话说的"人参杀人无过,地黄害人无声",补药也得看体质,下次去中药房,不妨问问掌柜:"你们这儿的地黄是怀庆原产的吗?"保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