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五个小时为什么还是水汪汪?"闺蜜捧着手机给我发来照片,砂锅里翻腾的中药汤泛着油光,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同仁堂老药工那儿蹲了半个月学到的真本事——原来熬膏子这事儿,真不是把药材丢锅里煮到黏稠就行。
好膏子从选锅开始 那天清晨四点,我跟着王师傅蹲在后厨看他备料。"紫砂锅炖肉,铁锅熬药",他敲着口锈迹斑斑的老铁锅,"这锅用了二十年,熬出来的膏子才够醇",我凑近看锅底,密密麻麻的刮痕像地图上的等高线。
"新铁锅得先养三年",王师傅边说边往锅里倒黄酒,只见他左手攥着把竹铲,右手拎着串药材,当归、黄芪、枸杞哗啦啦往锅里落。"头煎最金贵,火候得像哄孩子",他蹲下身,眼睛几乎贴到锅沿,炭火舌舔着锅底,蒸汽在晨光里画出弧线。
文武火里的大学问 "头两个小时别开盖",王师傅突然压低声音,"药材在铁锅里打架呢",我扒着门缝偷看,浓白的蒸汽裹着药香往外涌,突然"啪"的一声,师傅抄起木勺猛搅三圈,"看见没?拉丝了就得转小火"。
这时灶膛里的柴火正烧得欢,师傅却拿铁皮桶扣住大半,"武火攻城,文火绣花",我伸手试温度,掌心刚触到蒸汽就缩了回来,看着锅里翻滚的药汁逐渐变得粘稠,师傅突然抄起铜勺舀起半勺,"滴答"两声,褐玉般的膏体挂在勺背上不肯断。
收膏时刻见真章 "梅花蜜要等凉到45度",师傅变戏法似的掏出个青花瓷罐,我尝了口半成品,苦得舌头打颤,可等蜂蜜化开后,竟透出隐隐的回甘。"最后这勺黄酒是点睛之笔",琥珀色的酒液倒入膏中,瞬间激起细密的鱼眼泡。
三个月后我终于熬成了第一罐枇杷膏,揭开盖那刻,晶莹的膏体映着阳光,像封存了整个秋天的暖意,现在每次给娃喂膏方,都会想起王师傅的话:"好膏子要熬透三焦,做人更要守得住火候"。
现在我家灶台上常年摆着祖传的粗陶瓮,抓药时总会多称二两老姜,看着玻璃罐里慢慢凝固的膏方,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有人在时光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