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禹州人祖祖辈辈靠种药材吃饭,现在政策这么给力,感觉家门口的荒坡地都要变成金疙瘩了!"在禹州市鸠山镇的山坡上,药农老张看着刚冒芽的柴胡苗喜笑颜开,这座被《本草纲目》记载"药不经禹州不香"的千年药都,正以全新姿态开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千年药乡的产业基因
走在禹州街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这个豫中小城藏着大乾坤——全国1/10的中药材在这里集散,70%的中药饮片企业把这里当"粮仓",药商老李掰着手指头算账:"禹南星、禹白芷这些道地药材,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咱的金字招牌。"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五年保持在45万亩左右,年产值超百亿元,但辉煌背后藏着隐忧:传统种植靠天吃饭,加工企业小而散,品牌溢价没跑赢云南三七、甘肃当归这些"后辈",正如市委书记在产业座谈会上说的:"守着聚宝盆,不能只捡石头不淘金。"
规划里的"三剂良方"
翻开《禹州市中药材发展规划(2023-2025)》,三个"药方"直指痛点:
第一剂:科技强根
在颍北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机正在给黄芩地喷洒营养液。"以前种药材'望天收',现在手机就能看墒情。"技术员小王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规划提出建设10个科技示范园,推广"企业+专家+农户"模式,让道地药材告别"傻大粗"。
第二剂:链条延伸
走进华夏药都产业园,全自动饮片生产线吞吐着标准化产品。"以前卖原材像卖白菜,现在做成破壁饮片、药膳颗粒,附加值翻几倍。"某药企负责人指着展厅里的新产品说,规划明确要培育5家龙头企业,开发药妆、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
第三剂:文旅融合
去年年底,"禹州药草文化节"吸粉百万,游客不仅能逛百年药行,还能亲手制作艾条香囊,规划透露要打造"一核两带"文旅线路,把药材种植基地变成研学课堂,让"神农文化"IP活起来。
田间地头的"硬核"变革
在褚河镇的千亩艾草基地,黑色遮阳网下藏着玄机。"这是'禹艾1号'新品种,含绒量比传统品种高30%。"农技员老陈掀起纱网,指尖沾满银白色艾绒,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建成18个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企业订单+统一标准"种植模式。
更让人叫好的是"共享车间"模式,在产业集聚区,中小型饮片企业共用检测中心、灭菌车间。"以前买设备要百万,现在按分钟计费。"某小微企业主算着成本账,这种集约化生产让行业规范度提升40%,抽检合格率突破98%。
闯世界的"禹药"名片
今年春天,载着200吨禹白芷的专列驶向东盟,海关数据显示,禹州中药材出口额三年增长170%,"禹"字号商标在50多个国家注册,规划提出要建国际贸易数字平台,让道地药材坐着"数字快车"出海。
但挑战依然存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电商人才缺口达3000人,这些都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正如市长在推进会上强调的:"要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变成新时代的硬通货。"
夜幕降临,禹州药都广场的灯光秀上演着《本草纲目》画卷,这个曾靠骡马驮出繁华的古城,如今正用数字化手段续写"药不到禹州不香"的传奇,当千年智慧撞上现代科技,一场关于中药材的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