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能解渴生津?夏日必备的5种天然饮品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好渴啊"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大家捧着保温杯泡枸杞的样子虽然可爱,但真到三伏天猛灌热水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口干舌燥,其实老祖宗早就给我们准备了消暑解渴的法宝——那些既能生津又能祛火的中药材,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补水高手"。

麦冬:滋阴润燥的小神仙

上次去中药店抓酸梅汤材料,老板随手抓了一把像小麦粒的东西说:"加点儿麦冬,喝着不上火",这黄澄澄的小颗粒泡开后会露出透明的"尾巴",像极了在水中舒展的荷叶,它最擅长对付那种"喝再多水还是渴"的干燥感,特别适合熬夜党和空调房办公人群。

我试过直接用麦冬煮水当茶喝,淡淡的甘甜味比白开水顺口多了,要是配上胖大海,对付教师、主播这种靠嗓子吃饭的职业特别管用,不过要注意,麦冬性微寒,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要少喝,最好搭几颗红枣中和寒性。

石斛:贵族养生的保湿剂

第一次听说石斛是在古装剧里,娘娘们总用它美容养颜,现在某宝上能找到平价的铁皮石斛粉,每天早晨用温水冲一勺,喝完整个上午嘴巴都是润润的,它最神奇的是既能补水又不胀肚,特别适合运动后大量出汗又不敢猛喝水的情况。

有个健身教练朋友教我个妙招:拿石斛汁代替纯净水和面,做出的面条特别劲道,据说还能帮助消化,不过新鲜石斛处理起来麻烦,晒干的枫斗倒是方便储存,炖汤时放几颗,连骨头汤都变得清甜不腻。

乌梅:酸爽解渴的老网红

小时候校门口卖的酸梅汤,其实就是乌梅熬的,真正的中药乌梅要经过熏制,表面皱巴巴的像老头子的脸,但泡出来的汤色绛红透亮,关键要配适量冰糖和桂花,熬到梅肉软烂化在汤里,冰镇后喝一口,从舌尖麻到头皮的酸爽感瞬间打开毛孔。

记得去年中暑差点进医院,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乌梅,它不仅能生津,还能收敛虚汗,特别适合高温天外出回来大汗淋漓时饮用,不过胃酸过多的人要谨慎,空腹喝可能会更难受。

玉竹:温和补水的乖乖女

相比前面几位"个性派",玉竹就像班级里的中等生,存在感不强但很靠谱,这种带着竹子清香的药材,泡出来的茶汤清澈微黄,喝着有股淡淡的薯蓣味,最适合用来煲瘦肉汤,清甜滋润还不上火,小朋友都能喝两大碗。

我发现用玉竹煮米饭特别香,米粒油亮亮的,拌上猪油和酱油能吃三碗,不过它的补水效果比较温和,适合长期阴虚导致的慢性口渴,应急解渴的话效果不如乌梅明显。

甘草:调和诸药的社交达人

几乎所有润喉糖里都有甘草成分,但它单独泡水喝另有一番风味,淡淡的豆香混合着草本的甘甜,像是童年记忆里的麦芽糖水,最重要的是它能把其他药材的药性串起来,比如和菊花配成"金银花露",和山楂组成开胃饮。

不过千万别被它的甜味骗了,过量服用会导致水肿,我试过连续三天喝浓甘草水,结果眼皮明显肿了,吓得赶紧停掉,现在都用它来调陈皮普洱茶,既能化解苦涩又不会过甜。

这些中药界的"补水圣手"各有脾气,得像交朋友那样摸清它们的秉性,比如实火旺的人选石斛,虚火重的更适合麦冬,运动流汗多就喝乌梅汤,最好的方法是组合搭配,像我现在就养成了随身带小罐装的习惯:办公室放麦冬+枸杞,健身房带乌梅+甘草,家里炖汤常备石斛和玉竹。

当然啦,再好的中药也不能当白开水牛饮,感觉口干舌燥超过三天,还是要去看医生,毕竟咱们追求的是"口中有津,腹中有气"的舒适状态,可不是把自己泡成药罐子哦!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