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了只野生蜈蚣能不能泡酒喝?""药店买的蜈蚣怎么跟图鉴里长得不一样?"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又爱又怕的中药界"百足将军",别看它张牙舞爪的样子,在中医眼里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千年毒物变良药】
要说蜈蚣入药的历史,那可真是从老祖宗那会儿就开始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写过:"蜈蚣辛温有毒,主小儿惊痫风搐..."古人发现这玩意儿虽然毒,但对付风湿骨痛、癫痫抽搐倒是有奇效,以前民间还流传着"屋檐下晒干的蜈蚣能治小孩夜哭"的土方子,现在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说明老百姓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气。
现在中药房见到的蜈蚣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有经验的老药师会教你怎么看好货:选那种红头黑身、体型扁平的,晒干后蜷成C形的才是上品,要是碰到黄褐色或者肚子鼓囊囊的,八成是受潮发霉的次品,不过现在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会往里面掺石膏粉增重,买的时候记得捏一捏,太硬的千万别要。
【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别以为老祖宗的经验就是全部,现代科学可是给蜈蚣做了个全身"体检",研究发现这小家伙体内含有两种神奇物质:一种是抗凝血酶,另一种是溶血蛋白,前者能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后者则像微型手术刀似的分解血栓,难怪心脑血管病人开的中药方子里常见它的身影。
不过可别自己瞎折腾,去年隔壁王大爷听信偏方,直接活吞生蜈蚣,结果半夜送急诊洗胃,中医师强调:必须经过白酒浸泡、文火焙干两道工序,才能破坏毒性蛋白,就像做菜讲究火候,炮制中药更是门技术活。
【真假蜈蚣辨别手册】
经常有粉丝拿着手机照片问我:"帮忙看看这是不是对的?"其实认准三个关键点就行:第一看脚,正宗少棘蜈蚣应该是21对步足;第二摸触角,干燥后应该像铁丝一样硬挺;第三闻味道,好的药材应该有股淡淡的焦香味,要是发臭或者酸味,赶紧扔了吧。
前阵子还有个搞笑事,有个大哥把蚰蜒当蜈蚣泡酒,喝了半个月发现没效果,这两种节肢动物长得确实像,但蚰蜒没有毒颚,药效差远了,所以买之前最好去正规药店,别在草丛里乱抓。
【用药禁忌与食疗妙招】
虽说是良药,但孕妇绝对碰不得,还有阴虚火旺的人也要忌口,吃了容易上火,最常见的服用方法是研末冲服,每次0.6-1克就够了,量多了反而伤身。
倒是可以学学广东人的做法,用蜈蚣炖汤,取一条焙干的老蜈,配上黄芪、当归,小火慢炖两小时,对风湿性关节炎特别管用,不过第一次喝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味道确实一言难尽。
【文化符号里的百足虫】
在中药柜里躺了几千年,蜈蚣早成了文化符号,古代武士的护心镜要雕上蜈蚣纹,寓意刀枪不入;端午节门口挂的香囊里常藏着蜈蚣草药包,说是能驱邪避毒,最有意思的是东北民俗,结婚时要在新房里放两只蜈蚣标本,取"多子多福"的谐音梗。
现在中药材市场越来越规范,但假货也层出不穷,记住这几个口诀:头红身黑是好货,腹白肉软莫错过,酒泡火烤去毒性,细嚼慢咽才见效,下次再看到中药房的玻璃罐里趴着这些小东西,可别再绕道走了,这可是传承千年的治病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