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做通阳汤必用的5种中药!老中医教你驱寒补阳的经典配伍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总感觉手脚冰凉、怕冷风嗖嗖往骨头里钻?这可能是阳气不足在作怪!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道我常喝的"通阳汤",用5味常见的中药材就能搞定,这可不是网上随便拼凑的偏方,而是参考了《伤寒论》经典思路,结合现代人体质调整的食疗方。

通阳汤的灵魂药材清单

咱们先来说说最关键的药材配伍,这几味药就像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各有各的拿手本事:

  1. 桂枝——温经通阳的队长
    别小看这细长的树枝状药材,它可是疏通经络的高手,就像给身体里的"河道"疏淤,让阳气能源源不断输送到四肢末梢,我一般去药店买桂皮时会特意闻闻,香气越浓郁的桂枝效果越好。

  2. 生姜——暖胃散寒的先锋官
    老话讲"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这里的生姜最好选带皮的老姜,它不仅能温暖脾胃,还能帮着桂枝把药性往外推,就像给身体开了扇"暖气窗"。

  3. 白芍——柔肝止痛的和事佬
    很多人不知道,通阳汤里加白芍可是大有讲究,它像润滑油一样,既能缓解桂枝的燥性,又能防止姜枣过于滋腻,特别是经常熬夜的朋友,加点白芍可以护肝。

  4. 大枣——补血养颜的后勤部长
    这里的大枣不是超市零食区那种蜜饯枣,要买晒得半干的灰枣,它负责把药汤变得甜润好喝,还能给身体补充气血,特别适合脸色发黄、嘴唇苍白的朋友。

  5. 甘草——调和诸药的外交大使
    最后放点甘草,就像给中药方队请了个调解员,它能把各种药材的脾气捋顺了,让整碗汤既温和又有效,注意别买成西药店里的切片甘草,要去中药铺抓那种带着粗皮的。

三步熬出黄金比例通阳汤

药材备齐后,关键在熬煮手法,我试过几次不同做法,发现这样操作最省心:

  1. 浸泡醒药
    早上出门前,把桂枝9克、生姜3片、白芍6克、大枣5颗(掰开)、甘草3片放进砂锅,加冷水没过药材2厘米,泡2小时让药材"睡醒",就像泡茶要先醒茶一样。

  2. 文武火熬制
    先用大火煮开,看到锅边冒鱼眼泡时转小火,这时候要盯着火候,前10分钟别盖严锅盖,让药性慢慢渗出,后面20分钟保持微微沸腾,就像炖鸡汤时的表面浮着小泡泡。

  3. 分时段饮用
    第一次煮好的药汤倒出趁热喝,这是最浓的精华,再加温水复煮一次,这次只要15分钟,两次混合后分装,早晨空腹喝1杯,下午3点喝1杯,晚上睡前1小时喝最后1杯。

喝汤那些要注意的门道

别以为抓好药熬好汤就完事了,这里面还有不少讲究:

  1. 体质判断很关键
    如果经常口腔溃疡、半夜盗汗,可能是阴虚火旺体质,喝这汤就像火上浇油,建议先伸出舌头看看,舌苔白腻适合喝,要是红得发亮就要谨慎。

  2. 药材购买小窍门
    桂枝要选表皮棕红、断面有菊花心的;生姜用手捏着硬实的才好;白芍以浙江产的"杭白芍"为上品,实在不懂就抓同仁堂这种老字号的,贵点但放心。

  3. 灵活加减有妙招
    脖子僵硬加葛根6克,像给颈椎抹润滑油;胃口差加山楂10克,酸酸甜甜助消化;容易累加黄芪15克,补气效果加倍,但初次尝试最好别乱加,原方喝三天适应了再说。

  4. 饮食禁忌要记牢
    喝汤期间少吃寒凉食物,特别是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可以搭配艾草泡脚,上下同时温热效果翻倍,女性经期量大的要暂停,哺乳期妈妈喝前最好问问大夫。

真实案例分享

我邻居王姐以前冬天穿棉鞋都脚冷,去年跟着喝这个汤,刚开始她嫌麻烦想用养生壶煮,我说砂锅才能激发药性,坚持喝了立冬到冬至这两个月,现在她都说上楼不喘了,面色也不像以前那么青白。

不过要提醒大家,这毕竟是药膳不是仙丹,我朋友李哥喝完第二天就想去跑马拉松,结果闪了腰...所以该保暖还是得穿厚点,药汤只是辅助,如果有长期不适,千万别自己当医生,还是要去正规中医院把脉。

最后说个辨别真假的小技巧:正宗的桂枝折断时有清香,假的会有刺鼻味;好白芍水煮后不会发烂,劣质品煮10分钟就软烂得像稀泥,大家抓药时多留心,别让不良商家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