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药房总被那些绿油油的药材吸引,像是把春天封存在了抽屉里,老中医常说"青色入肝",这些带着天然植物清香的绿色药材,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宝藏。
先说最熟悉的薄荷,这种在窗台上就能养开的绿植,叶子揉碎了闻着清凉提神,夏天泡杯薄荷茶,既能驱散暑气又解油腻,记得小时候发烧,奶奶总拿薄荷叶煮水,喝下去从喉咙到胃都凉丝丝的,现在才知道这翠绿的小叶子含挥发油,既能发散风热又安抚肠胃,堪称天然的"去火高手"。
要论养生界的"常青树",当属绞股蓝,在南方山区,这种藤本植物爬满岩石缝,叶子碧绿带褶皱,当地人叫它"神仙草",拿茎叶晒干泡茶,喝着微苦回甘,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和人参类似的皂苷成分,难怪古人用它来补气安神,现在超市里卖的"绞股蓝茶",泡开后汤色青绿透亮,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
说到绿茶入药,最妙的是明前茶,清明前采的嫩芽经过炒制,保留着青翠的外形和清冽的茶香,老茶客都知道陈年普洱能消脂,其实新绿茶才是护肝明目的好东西,用80度水温泡开,看茶叶在水中舒展如兰花,浅酌几口,整个春天都留在了舌尖上,不过要避开空腹喝,性寒的绿茶容易伤胃。
荷叶在江南水乡最常见,圆圆的绿伞浮在水面,中药铺里的干荷叶卷成筒状,煮水喝是天然的"刮油剂",肥胖人士总爱在饭后泡杯荷叶茶,那股带着水腥气的清香,能化解油腻促进消化,其实荷叶炭还能止血,古代战场上缺药时,士兵直接用烧焦的荷叶灰敷伤口。
青蒿的故事最近总被提起,这种带着细绒毛的绿色小草,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前,老中医就用来退虚热,端午节挂在门前的青蒿香囊,不仅能驱蚊还散发着草木清香,有趣的是新鲜青蒿榨汁兑蜂蜜,能缓解夏季的莫名低热,这种古老的智慧现在被装进了现代化学实验室。
绿豆汤是家家户户的夏日标配,但很多人不知道发芽后的绿豆更厉害,淡绿色的绿豆芽富含维生素C,清朝宫廷就用它来解砒霜毒,不过真正入药多用绿豆衣,就是绿豆褪下的绿皮,专治眼目昏花,记得小时候长针眼,奶奶就用纱布包着绿豆衣外敷,凉凉的很舒服。
石斛算是绿色药材里的"贵族",生长在悬崖峭壁的阴湿处,新鲜的铁皮石斛茎秆翠绿带紫斑,熬汤时浮在碗里的绿色螺旋特别漂亮,这种"仙草"滋阴效果显著,尤其适合熬夜后口干舌燥时饮用,不过要小心市场上的胶质仿品,真品嚼起来有粘滑感却不糊嘴。
车前草在田埂边随处可见,开着穗状的绿花,这种不起眼的野草却是利尿消肿的好手,新鲜的叶片煎水喝,能缓解晨起眼睑浮肿,乡下老人会采来晒干备着,遇上小便不利就抓一把煮水,不过要掌握剂量,过量饮用反而伤津液。
竹叶在中药里多用淡竹叶,叶片细长青翠,用它煮水当茶饮,能清心火除烦热,最适合备考的学生和压力大的上班族,看着杯中浮动的绿色细叶,烦躁的心情都会平复下来,搭配几颗冰糖,就是古书记载的"竹叶甘露饮"。
艾叶虽然常被晒得发白,但鲜艾其实是青翠的,端午挂的艾草束要选带露水的,那股辛凉香气能驱五毒,女孩子们常用艾叶煮水泡脚,青绿色的药汤泡完脚底暖烘烘的,不过孕妇要慎用,这味"女人草"活血通经的效果明显。
这些绿莹莹的中药,藏着先人观察天地万物的智慧,春吃芽夏吃叶,跟着节气用对绿色药材,比吃保健品实在多了,下次看见中药房的青绿药材,不妨细细问问功效,毕竟大自然的馈赠,都写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