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上山挖宝",这句在莒县流传的老话,说的不是别的,正是漫山遍野的中药材,作为"中国丹参之乡",这片被沂蒙山环抱的土地,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本草故事。
山沟里长出的"金疙瘩" 在招贤镇的药材交易市场,每天凌晨四点就热闹起来,老张家的摊位前堆着刚挖的黄芩,根须上还带着山土。"别小看这些丑家伙,晒干后可是药厂抢着要的香饽饽。"老张边说边掰断根茎,断面金黄得像蜜蜡,像这样的中药材大户,在莒县有2000多家,年交易额能抵半个县城的GDP。
老祖宗留下的"活药典" 洛河镇83岁的刘大夫,屋里摆着祖传的桦皮药箱,翻开泛黄的《本草纲目》,里面夹着祖辈手写的批注:"丹参要选向阳坡,根须带紫才正宗",这些年,他带着徒弟们跑遍全县300多个山头,手绘出《莒县道地药材图谱》,像丹参、黄芩、金银花这些"老三样",在本地已经种了600多年。
大山给的"特殊津贴" 莒县的山有股"怪脾气",别处种不好的药材,在这反而疯长,农技专家王站长说:"这里的棕壤土含硒量高,加上昼夜温差大,药材有效成分比普通产地高出20%。"就拿丹参来说,全国丹参酮含量标准是0.2%,莒县产的能达到0.45%,药厂都抢着下单。
新农人玩转"草木经济" 90后小周去年回乡种桔梗,搞起了直播带货。"家人们看这个断面,雪白的像玉簪子,泡茶喝润喉止咳......"一场直播下来能卖5000斤,现在全县有30多个电商村,中药材加工品通过拼多多、抖音卖到东南亚,更绝的是,有人把艾草做成泡脚包,月销10万单。
藏在深山的"致富经" 在碁山镇,连片的瓜蒌架下,62岁的李婶正在授粉。"一亩瓜蒌顶三亩玉米,合作社统一收,咱只管伺候好这些'祖宗'。"她身后的藤架上,挂着翠绿的瓜蒌像灯笼,这种曾经的野草,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黄金果",全县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
守着金山的"新烦恼" 不过最近药农们也有愁心事,去年黄芩价格坐过山车,从28块跌到12块,县里赶紧出台"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还给每户发气象预警短信,更长远的是建起了组培实验室,用科技手段培育抗病品种,就像农科所所长说的:"要让老祖宗的宝贝跟上现代节奏"。
本草里的"诗与远方" 现在来莒县旅游,不仅能看银杏黄了,还能体验采药乐趣,在浮来山景区,穿着汉服挖野菊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老板推出"药膳体验套餐",用当地药材炖出的土鸡,汤头金黄带着药香,就连县城的奶茶店,都推出"丹参乌龙茶",杯子里漂着切片的中药材。
站在沭河大桥上远望,层层梯田里,黄芩花开成金色海洋,丹参叶绿得发亮,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正用两千年的本草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神农传奇",下次来莒县,记得带个空袋子——山里的宝贝,可比景区纪念品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