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中药怎么越喝越苦?""明明按方子抓的药为啥没效果?"老中医叹了口气:"你们不会煎药,再好的药材也白搭!"今天咱就来扒一扒中药煎煮的那些门道,看完这篇保你熬出满分药效!
煎药神器选错全白搭 别以为随便拿个锅就能煎中药!记得上个月邻居王婶用生锈铁锅熬药吗?结果药汤发黑还结块,喝得直反胃,老祖宗早就说过"银锅金碗"最相宜,现在咱们用砂锅、陶瓷锅或者不锈钢锅都行,千万别用铁锅铝锅,这些金属会和药材里的鞣酸玩"化学反应",轻则改变药性,重则喝出毛病。
泡药不是洗菜别瞎搅和 刚抓回来的中药别急着下锅!要像泡茶一样先"醒醒神",拿常温水没过药材2-3厘米,春秋季泡30分钟,夏天泡20分钟,冬天泡40分钟,泡药时千万别使劲揉搓,不然蒲公英、鱼腥草这些脆弱药材全成渣渣了,上次亲眼看见张大爷泡药时拿手搓,结果过滤出半碗药渣......
火候比炒菜还讲究 煎药不是炖火锅!大火烧开后必须转小火慢熬,见过李医生家煎药吗?拿着沙漏计时,武火(大火)煮沸后马上调成文火(小火),就像炖老母鸡汤那样耐心,头煎要咕嘟咕嘟冒小泡煮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才是正解,上次实习生小王图省事一直用大火,结果药汁熬干了一半!
特殊药材要搞"特殊化" 有些药材就是傲娇脾气!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必须先单独炖2小时"解毒";龟板、鳖甲这些硬骨头得先泡3小时再煎;薄荷、砂仁这些挥发油大户要等关火前5分钟才登场,最逗的是王叔那次把阿胶直接扔锅里,结果熬成一团黏糊糊的"牛皮糖",还是老中医教他先用黄酒烊化才搞定。
水量多少有大学问 加水可不是"差不多得了"!传统说法是"淹过药面2横指",现在咱们用量杯更精准,头煎加水量=药材重量×5(毫升),二煎再加3倍量,比如抓了100克药,头煎加500ml水,二煎加300ml,上次陈姐家煎药总加两碗水,结果药汁浓得像酱油,喝得直皱眉头。
过滤药渣有技巧 别以为用纱布随便兜一下就行!老药师都备着专用滤网,80目到100目最合适,见过张大夫家传的竹制药笊篱吗?既能滤净细渣又不吸药汁,最惨的是同事小赵用丝袜过滤,结果袜子染色洗不掉了......
服药时间有讲究 别把中药当白开水随时灌!治感冒的药要趁热喝出汗,补气血的药饭前喝吸收好,刺激肠胃的药得饭后半小时服,去年调理胃病的刘哥不信邪,空腹喝黄连汤结果疼得直打滚,老话说"寒药热服,热药冷服",这里面门道可多了!
隔夜药不是毒药但...... 确实能放冰箱!密封冷藏保存24小时没问题,但注意别用铁容器!上次诊所冰箱里的药罐没盖严,第二天发现药液变成"铁锈汤",加热时记得用温水浴,直接微波炉叮会破坏成分。
这些禁忌要记牢 熬药时千万别加糖!特别是治咳嗽的药,加糖就像给病菌送助攻,也别用矿泉水!里面的矿物质会和药材"打架",最离谱的是赵姐居然用阴阳水(开水兑生水),结果闹肚子说是药有问题,还有!煎药期间别刷手机忘了看火,真有煎糊过整个厨房的先例!
终极秘诀:守着药锅 老中医都说"煎药要用心",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盯着火候,见过孙爷爷家煎药吗?戴着老花镜坐小板凳上,手持钟表计时,时不时揭开锅盖搅拌,那架势比熬元宵馅还认真,其实现在很多自动煎药壶能定时控温,但对讲究的老中医来说,亲手煎药才是对药材的尊重。
记住这十大要点,下次煎药记得提前泡药、选对锅具、看好火候,要是实在手残,现在不少药店都提供代煎服务,不过要盯紧他们别偷工减料,毕竟良药配良方,还得遇上好煎法,才能让那些祖传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