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药材价格表曝光!这些品种暴涨暴跌背后藏着大秘密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最近整理资料时翻出了2016年的中药材价格表,看着那些数字真是感慨万千,那年中药材市场就像坐过山车,有的品种价格半年涨了三倍,有的却跌到没人收,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当年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行情,看看这背后的门道到底在哪。

记得2016年开春的时候,亳州药材市场的老张就跟我念叨:"今年怕是要出大事",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了现实,那年三七的价格从每公斤60元直接蹿到200元,把手里囤货的药商乐得合不拢嘴,可隔壁卖菊花的王老板就惨了,他的杭白菊从每斤30元跌到8元,堆在仓库里都快发霉了。

要说2016年最疯狂的品种,非"太子参"莫属,这味补药在贵州产区遭遇暴雨,产量直接腰斩,我记得特别清楚,5月份还卖40元/公斤的太子参,到了8月已经飙到280元,当时有个浙江药商连夜开车去产地收货,结果半路遇到塌方,差点连人带车翻下山沟,这种惊险故事现在听起来都让人后怕。

价格暴跌的品种也不少,比如川芎,前几年炒到50元/公斤的高价,2016年直接跌到12元,四川种植户老李告诉我,他们村有人把没收的川芎直接倒在河里,"种一年不如打工半个月",还有丹参、板蓝根这些常见药材,价格都跌得惨不忍睹,有次我去安国药材市场,看见装满板蓝根的卡车停在路边当景观,车主边抽烟边叹气:"送人都没人要"。

那年价格波动这么大,说到底还是供需关系在作怪,先看供给端,2016年遇上了"超强厄尔尼诺",云南、贵州这些药材主产区闹洪水,三七、重楼这些品种减产严重,但人为因素更关键,记得安徽亳州的炒家们组团去甘肃收当归,把价格从20元炒到80元,结果第二年新货上市直接砸盘,不少人血本无归。

需求端的变化更有意思,那年国家开始严打保健品夸大宣传,像冬虫夏草、石斛这些高端滋补品销量骤降,反而是治雾霾的中药配方火了,枇杷叶、鱼腥草这些平价药材反而供不应求,我认识的一位药店老板说,那年冬天止咳化痰类的中药销量比往年翻了两倍。

政策影响也不容忽视,216年正是新版《药典》实施的时候,很多药材农残、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被查出来,像金银花这种常用药材,合格品价格硬是比统货高出30%,有段时间药厂收料都带着检测仪,不合格的直接退货,搞得很多药商连夜处理存货。

现在回头看2016年的价格表,简直就是部市场教科书,比如当时跌得最惨的枳壳,从35元跌到7元,其实是产能过剩的典型,福建那边看到前两年涨价,一窝蜂种了上万亩,结果供大于求,反观涨价的品种,大多是因为种植成本上涨或者产区转移,像云南的重楼,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人工种植又没跟上,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不过市场永远在变化,当年跌到谷底的川芎,后来因为减种又涨回来了,那些跟风种植的药农现在学聪明了,开始改种丹参、黄芩这些需求量大的品种,最近三年中药材整体价格都在上涨,2016年7元的枳壳现在要20多元,当年280元的太子参如今已经突破千元大关。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看病成本,就拿常见的感冒药来说,2016年银翘片里的金银花改用山银花替代,就是图便宜,不过现在监管严格了,这种偷梁换柱的事少了很多,倒是养生人群要注意,别盲目追捧高价药材,像黄芪、枸杞这些家常品种,选普通等级的性价比最高。

最近整理这些旧资料,突然发现2016年的价格表里还夹着几张发货单,有张单子写着"三七100公斤,单价195元",收货地址是某知名药企,看着这些泛黄的单据,仿佛又回到那个市场风云变幻的年份,中药材这个行当啊,真是永远猜不到明天的价格,就像老药商常说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