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企业如何破局?抓住配方颗粒赛道的三大关键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最近总听同行吐槽,说中药饮片生意越来越难做,但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早早布局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这两年反而活得挺滋润。"在杭州某中医药展会上,经营饮片厂十多年的王老板边泡茶边聊起行业变迁,确实,随着国家药监局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资质的逐步放开,这个曾被上市公司垄断的千亿级市场,正在迎来新的洗牌期。

政策松绑带来的新蛋糕 2021年发布的《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像一声春雷,彻底打破了此前仅有6家企业能生产的局面,现在只要满足"两条生产线+跨省委托"的条件,普通饮片企业也能申请生产许可,这意味着什么?通俗点说,就是原本需要从大公司高价采购的配方颗粒,现在中小厂商可以自己生产了。

老李在安徽经营着一家中型饮片厂,去年投入300多万改造车间。"以前卖饮片毛利率也就15%,现在自己做配方颗粒能到40%左右。"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同样重量的黄芪,饮片批发价每公斤28元,做成配方颗粒能卖到80元,更重要的是,医院药房的采购清单里,配方颗粒的占比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技术门槛背后的突围战 别以为拿到生产许可证就万事大吉,真正让企业头疼的,是如何搞定那些看不见的技术硬骨头,某企业技术总监透露:"看似只是把饮片打成颗粒,但提取工艺、溶化性、稳定性个个都是坎。"他们光是调试提取温度,就报废了价值百万的原材料。

这时候"借脑"就显得特别重要,浙江几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产业联盟,共享研发数据;还有的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搞产学研合作,更聪明的玩法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比如采购制药设备的龙头企业提供的智能化生产线,既能保证批次稳定性,又能通过MES系统实现全程追溯。

渠道争夺战里的新玩法 手握生产资质只是入场券,怎么把产品铺进医院才是真功夫,做过十年药品代理的张经理发现,现在三甲医院的采购标准越来越严:"除了要有国药标认证,还得提供临床疗效对比数据。"他们公司最近在推"学术营销",请专家教授做产品背书,效果比单纯拼价格好得多。

线上渠道也在悄然崛起,天猫医药馆数据显示,2022年中药配方颗粒销售额同比涨了210%,很多企业开始组建电商团队,不过行内人提醒:线上主要走OTC渠道,想进集采目录还得靠线下关系,最聪明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既参加省级联盟集采,又在京东健康开品牌旗舰店。

质量管控的生死线 去年某企业因农残超标被飞检通报,直接导致三个省的订单泡汤,这给行业敲响警钟:配方颗粒不是简单的饮片升级版,从源头种植开始,就得建立追溯体系,云南一家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三七基地装摄像头,客户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

检测环节更是烧钱大户,某企业负责人算过账:光是重金属检测设备就投入200多万,每次抽检成本高达3000元,但这笔钱省不得,毕竟药品是特殊商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自有检测中心,甚至通过CNAS认证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未来战场的隐形较量 当大家都在拼产能、抢渠道时,头部企业已经悄悄布局下一个战场,华润三九在武汉建了智能工厂,用工业互联网实现"黑灯生产";红日药业则收购了两家AI制药公司,开发智能煎煮算法,这些动作传递出明确信号: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生产规模,更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较量。

对中小饮片企业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政策红利摆在眼前,但想要分蛋糕,就必须在质量、技术、渠道上同时发力,就像王老板说的:"以前靠熬时间能赚钱,现在得靠真本事吃饭了。"这场关乎生存的转型升级战,注定会淘汰一批守旧者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