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养生话题特别火,大家总在说"药食同源",但真要问起来,中药里到底哪些既是药又是食物,可能没几个人能说全,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这个有趣的话题,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里,藏着多少能吃的"中药"。
其实所谓"药食同源",说白了就是那些既能当饭吃又能治病的宝贝,比如你感冒时喝的姜汤,炖肉时放的黄芪,夏天煮水喝的荷叶,这些都是典型的药食同源好物,不过要准确说出官方认证的数量,可能很多人就懵了——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目前明确有106种药材属于这个特殊类别。
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定的,从《黄帝内经》开始,老祖宗就把"食疗"看得特别重,唐朝时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专门开了"食治篇",记载了用食物治病的方子,到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把能吃的药材分成了五果、五谷、五菜等门类,现在咱们吃的很多养生食材,都是从这些古籍里传承下来的。
要说这些药食同源的宝贝,真是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早上熬粥放的红枣、桂圆,泡茶用的枸杞、菊花,做甜品用的百合、杏仁,甚至厨房里常见的生姜、大葱、紫苏,都属于这个范畴,我老家有个习惯,每到夏天就会用鲜荷叶煮粥,那股清香不仅能清热解暑,还能降血脂,这就是典型的药食同源应用。
这些食材按来源大概能分成几类:谷物类有薏苡仁、芡实;水果类像山楂、桑葚;蔬菜类包括马齿苋、蒲公英;还有动物类的蜂蜜、牡蛎;调料里的丁香、八角也算,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东西身份"多变",比如山药,新鲜的时候当蔬菜吃,晒干了入药;再比如陈皮,新鲜的橘子皮只能算调料,放久了才有资格当药材。
现在市面上打着"药食同源"旗号的产品可不少,超市里能看到茯苓饼干、阿胶糕,奶茶店推出人参乌龙茶,餐厅里还有何首乌炖鸡汤,不过要注意,这些产品虽然打着养生旗号,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看用料和配比,就像我认识的老中医说的:"同样是枸杞,宁夏产的和普通枸杞效果差三倍,煮汤放一把不如直接嚼十颗。"
别看这些都是常见食材,用错了也会出问题,比如体质虚寒的人吃多了金银花反而伤胃,便秘患者猛喝决明子茶可能腹泻,我邻居张阿姨就闹过笑话,听说三七粉活血,每天一大勺冲着喝,结果喝出牙龈出血,所以说这些食材虽好,也要讲究个"度"字,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现在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一边熬夜一边喝枸杞水,其实真要养生还得讲究方法,比如春天适合用菊花枸杞明目,夏天该用绿豆百合清心,秋天多吃梨膏润肺,冬天才是吃当归羊肉补身的好时候,我奶奶活到90多岁,她的秘诀就是顺时养生,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材,从不乱来。
最后给大家个小建议:想通过饮食调理身体,最好先找中医把脉辨体质,湿热体质适合用赤小豆薏米,阳虚体质该用肉桂生姜,搞反了可能适得其反,记住咱们老祖宗的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才是药食同源的最高境界,下次去菜市场,看到这些熟悉的食材,不妨想想它们背后的千年智慧,说不定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