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隔壁王婶家串门,发现她家灶台上炖着一罐黑乎乎的汤药。"妹子来尝尝我采的矮砣砣汤",王婶热情地给我舀了一碗,这名字听着新鲜,喝起来倒是清甜润喉,没想到这长在山沟沟里的野草,竟是老辈人传了百年的止咳良方。
山里人的"土人参" 矮砣砣在咱们湘西土话里叫"岩麻兜",学名其实叫紫金牛,这植物天生个头矮,叶子常年绿油油的,根茎长得像小萝卜似的,扒开腐叶堆总能看到它缩在石头缝里,老一辈人说这草"铜筋铁骨",就算被骡马踩塌了,过段时间又精神抖擞地支棱起来。
去年清明跟舅舅上山采药,他指着石壁上一丛矮桩桩的草说:"这就是矮砣砣,专治半夜咳得睡不着的毛病。"只见他拿镰刀刨出根茎,断面立刻渗出乳白色的汁液,闻着还有股淡淡的茴香气息,舅舅边擦汗边讲:"以前走马帮的骡子咳嗽,驮夫就找这个熬水灌,比西药还灵验。"
从咳喘到跌打都管用 村里张奶奶八十多了,每到冬天就咳得直不起腰,去年我去看她,正撞见她孙女在院子里晒矮砣砣。"这是奶奶的续命草呢",姑娘笑着说,"每周炖两次,咳嗽再没把假牙震掉过",这草药性温和,配上猪瘦肉炖汤,连小孩子都能喝出甜味来。
前巷李师傅工地摔伤,敷了半个月矮砣砣捣的烂泥,那天碰见他拄拐遛弯,裤腿底下还沾着洗不干净的紫红色泥印。"莫看它丑,止血散瘀是一把好手",李师傅掀起裤管给我看,原先肿得发亮的地方已经结痂脱皮,不过老中医叮嘱,这药只能外用,内服要谨慎。
会"隐身"的山野精灵 要找到正宗的矮砣砣,可得练就火眼金睛,它专挑阴湿的崖壁生长,叶片背面有细绒毛,根须像白胡子似的缠着石块,市面上常有冒牌货,比如叶脉更明显的九头狮子草,或者根茎带辣味的石菖蒲,辨别窍门是掐断茎秆,真矮砣砣会流出淡黄色汁液,闻着带点薄荷的凉意。
去年霜降带着表弟采药,这小子毛手毛脚扯断了几根,没过几天伤口处就肿起红疙瘩,吓得他再不敢乱碰,老药师说这草虽温顺,汁液沾皮肤容易过敏,采收时要戴手套防护,就像山里其他宝贝,越是看着不起眼的,脾气越要摸透了才能打交道。
厨房里的中药密码 在咱们山里,矮砣砣不止入药,腊肉炒矮砣砣根是待客的好菜,腊肉的咸香衬着根须的甘甜,嚼起来咯吱响,更有巧妇拿它腌酸菜,青瓷坛里泡上半月,吃面时捞几根,酸溜溜的特别开胃,不过孕妇要忌口,这草虽好性寒,当年村东头翠花不信邪,结果喝得胎气不稳。
最近城里流行养生茶,表姐晒的矮砣砣茶在朋友圈火了,看她直播采药才知道,清明前后的嫩芽最金贵,用砂锅炒制后泡水,汤色碧绿透亮,我跟着试了几次,确实比茶叶更解腻,喝得肚里暖洋洋的。
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省城药科所的老教授带着学生来考察,对着矮砣砣根又是切片又是化验,据说里面含有岩白菜素和挥发油,止咳效果比某些西药还持久,不过教授反复交代,野生资源越来越少,现在他们都在研究人工培育,想起小时候漫山遍野的矮砣砣,现在要找得往更深的山坳里钻了。
前些天遇见采药的刘大爷,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扁担两头挂满麻袋,现在半天凑不齐一篓。"好在政府开始建保护区,就像守护山里的其他宝贝一样,让这些救命草能年年发芽,毕竟对于靠山吃山的人来说,守住这些草木,就是守住祖辈传下的生存智慧。
这株缩在石缝里的小草,承载着山里人几百年的生死依傍,从骡马铃铛声里的草药香,到实验室里的试管反应,矮砣砣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大山的馈赠,从来都不只是传说,下次上火咳嗽,不妨问问山里的老人家,说不定你家后山就藏着这个止咳润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