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卖的那些中药,到底是不是合法买卖?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10 0
A⁺AA⁻

"妈,这黄芪看着不错,炖汤能买点不?"周末逛超市时,李阿姨在货架前犯了难,货架上摆着党参、当归、灵芝这些中药材,价格牌上却没写"保健品"字样,收银员犹豫着说:"这些都是普通农产品,不过您要是当药材用,得去药店买有药字号的......"

这场发生在超市中药材区的对话,揭开了普通人很少注意的监管盲区,根据2024年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我国明确将中药材分为药食同源目录、可用于保健食品名单和药品目录三类,像枸杞、山药这种明确列入药食同源目录的,超市当然能卖,但像生附子、川乌这类毒性较强,或是像水蛭、全蝎等动物类药材,明明属于中药范畴却不在食药目录里,它们出现在超市货架上真的合法吗?

政策红线划在哪儿?

打开国家卫健委官网,最新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共有106种,而允许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有114种,这两个名单之外的中药材,比如斑蝥、生半夏、马钱子等,都属于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超市把三七、天麻这类"灰色地带"药材当成普通农产品销售,既没有标注药用价值,也不提供用药指导。

去年杭州某超市就因销售制何首乌被处罚,表面上看这是乌发药材,但未经炮制的生首乌含有蒽醌类物质,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脏,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经营中药饮片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而普通超市根本没有这个资质。

超市里的"擦边球"生意经

走访北京多家连锁超市发现,中药材专柜普遍存在"三不"现象:不标明药用属性、不配备执业药师、不设置用药禁忌提示,某品牌超市采购经理私下透露:"我们只卖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农产品级中药材,但顾客当药材用我们也不管。"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所有中药材都能像买青菜一样随便选购。

更隐蔽的是网络销售,在某电商平台搜索"中药养生包",大量含制附子、朱砂等毒性药材的产品,包装上只印着"泡脚专用""外用"等字样,这些本该严格管控的药材,通过"日用品"身份堂而皇之进入千家万户。

暗藏危险的消费陷阱

上海张先生网购"古法黑发茶"的遭遇令人警醒,产品配料表里赫然写着制首乌、侧柏叶等中药材,使用三个月后出现肝区疼痛,送检发现其制首乌中蒽醌含量超标8倍,而包装上却没有任何药物警示,类似案例近年频发,国家药监局去年就通报了23起中药材不当使用引发的中毒事件。

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误食风险,武汉某幼儿园曾发生幼儿误食超市购买的苦杏仁导致中毒事件,老师以为是"坚果零食",实则未处理过的苦杏仁含有氢氰酸,30克就能致命,而这些本该专柜管理的药材,就混在零食区旁边销售。

合法购买的正确姿势

其实辨别合规中药材并不难,正规药店销售的中药饮片,包装上会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配有详细的用法用量和禁忌说明,而超市售卖的农产品级中药材,包装上只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和食用建议,消费者要注意:凡是宣称"调理身体""治疗慢性病"却无药字号的产品,都涉嫌违规宣传。

对于确有药用需求的消费者,建议通过三种正规渠道:医院药房凭处方购买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连锁药店;以及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的正规医药电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像阿胶、鹿茸这类既是药材又是滋补品的产品,必须标注"保健食品"蓝帽子标识才能在超市销售。

这场围绕中药材销售的监管博弈,本质是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药品管理制度的碰撞,当我们在超市看见摆放整齐的当归、黄芪时,需要明白:它们作为食材是安全的,但若当作药品使用,就可能陷入监管真空地带,毕竟,老祖宗留下的"药食同源"智慧,也需要现代法治的护航才能真正造福百姓,下次再买中药材,不妨先看看包装上的"身份证",这才是对自己健康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