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都在说喝中药后总觉得胃里冒火,明明抓的是调理身体的方子,怎么越喝越觉得烧心?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圈子里有个说法叫"虚不受补",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原因可就五花八门了。
先说个我朋友的真实经历,去年她总熬夜加班,脸色蜡黄去看中医,老大夫开了十副滋补气血的方子,结果才喝到第三副,她就跟我哭诉:"这哪是治病啊,分明是喝辣椒水!"确实,当归、黄芪这些补药看着温和,但对长期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就像给漏气的轮胎猛灌气,反而容易憋出毛病。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药不对证,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胃热,有人是实热有人是虚热,实热的人舌苔黄厚,口气重,这种时候要是再吃温热的药材,好比火上浇油,虚热的人虽然也口干舌燥,但舌头偏红少苔,这时候需要滋阴清热,如果误用温补药物,就会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服药时间不当,记得邻居张叔吗?他总喜欢早起空腹喝中药,结果天天喊着烧心,后来改成早饭后半小时再喝,症状立马减轻,这就像空瓶子装热水,陶瓷罐子扛得住,玻璃瓶可就要炸了,脾胃娇弱的人空腹吃药,药液直接刺激胃黏膜,那酸爽谁试谁知道。
说到药材配伍,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有些方子里会加黄连、黄芩这类苦寒药,本意是清热,但剂量没把控好就容易伤胃,就像炒菜放辣椒,适量提味,放过头就辣得没法吃,我同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医生给她开的祛痘方子里有大黄,喝得她整天跑厕所,后来把大黄量减半,立马舒服多了。
季节变化也是个隐藏因素,夏天本身阳气旺,再喝温热的中药,等于给炉灶再加把柴,我表姐去年三伏天喝治宫寒的艾附暖宫丸,没几天就口腔溃疡,后来改成早晚兑着蜂蜜水喝,才算压住火气,这就像冬天穿羽绒服保暖,夏天还裹着羽绒服,不热出病才怪。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硬扛,可以试试这几个土方法,喝完药含块冰糖,既能缓解苦味又能护胃,我奶奶以前总这么教我,她说良药苦口也得悠着点来,还有喝完药别急着躺平,起来溜达十分钟,让药气慢慢下沉,就像刚吃完火锅不能马上躺着,得消化消化不是?
实在难受也别死磕,赶紧找大夫调方子,我同学她爸喝补肾药腹泻,老中医直接把熟地换成生地,再添了点山药,立马就对了路子,这行当里常说"用药如用兵",剂量差几克效果就天上地下。
最后提醒各位,喝中药时千万别任性,忌口不是说着玩的,麻辣火锅配凉茶那是年轻人的玩法,喝中药就得老实点,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有人拿中药兑可乐,这不胡闹嘛!老老实实用温水送服,才是正经之道,毕竟咱们吃药是为了治病,别把好好的身体吃出新毛病,那就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