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中药店抓药,碰见隔壁王婶跟店员吵起来了,原来她按古方买的中药煮散,回家煮了半天汤色寡淡像茶水,觉得被坑了,这让我想起邻居老张头总念叨的:"现在年轻人煎药,把好好药材都煮成木头渣子......"
其实中药煮散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的"扔锅里煮"那么简单,我跟着老中医学过几手,发现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今儿咱就掰扯掰扯,怎么让那些根根片片的中药材在锅里"各显神通"。
【煮散不是熬稀饭】
刚接触煮散时,我也犯过傻,看着那包混杂着草根树皮的中药,总觉得得多煮会儿才能出味,结果每次砂锅里翻腾的都是黑乎乎的糊糊,后来才明白,煮散讲究的是"三沸取汁"——水开后计时,滚三滚就得关火,就像泡茶讲究头道汤,煮散最金贵的就是第一碗浑浊带香气的药汤。
去年给我妈调理脾胃时,老大夫开的煮散方子里有山楂、神曲这些消食的药材,按他说的法子,冷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咕嘟三分钟,倒出来的药汤澄黄透亮,喝着还有回甘,要是多煮两分钟,准保变成糊锅的苦汤药。
【器皿选择有讲究】
别看现在流行养生壶,但煮散最好使的还是祖传的粗陶药罐,上个月我图省事用不锈钢锅煮四神汤,茯苓薏仁倒是煮熟了,可那些含挥发油的藿香、佩兰全在金属壁上挂蜡了,药香跑得精光,老话讲"银壶煎药损疗效",还真不是迷信。
有次在药材市场遇见个老药工,他教我个土法子:实在没有砂锅,用那种厚铁皮桶改的土灶锅也行,关键是不能用电磁炉,必须站在灶台前盯着火苗,药汤翻滚时的气泡均匀细密,这才是药材成分最佳释放状态。
【搅拌也有大学问】
都说"煎药三不离",煮散更是要眼疾手快,上礼拜给侄女煮退烧的柴桂散,甘草桂枝这些枝枝叶叶容易沉底糊锅,我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拿木勺顺时针轻搅三圈,感觉就像给药材按摩疏通经脉,不过千万不敢逆时针搅,不然药性真会"拧着劲"发挥作用。
记得有次在诊所看见实习生守着药罐不停搅动,被主任骂得狗血淋头,原来过度搅拌会把药材细胞壁搅碎,有效成分哗啦啦全跑汤里,后面第二煎第三煎就只能喝白开水了。
【时辰火候藏玄机】
以前总觉得中药要"猛火快攻",后来才知道煮散讲究文武之道,就像练太极拳,该发力时烈火燎原,该收势时文火慢煨,治失眠的酸枣仁煮散,辰时(早上7-9点)下锅最妙,借着阳气升发的劲儿,三五分钟就能把安神成分全逼出来。
有年立秋我在同仁堂瞧见新鲜事:老师傅们煮玉屏风散治过敏,居然掐着秒表算时间,黄芪防风这些补气药,头煎2分钟提气,二煎3分钟固表,末了用余热焖着出清阳,这哪是煎药?分明是在调阴阳五行。
【药渣里藏着宝】
别以为倒掉的药渣都是废料,懂行人能玩出花来,我丈母娘常年收集煮过的荷叶山楂散,晒干缝成药枕,说是能消肉食积滞,前街澡堂子的搓澡大爷更绝,拿煮过艾叶生姜的药渣泡脚,说自己这老寒腿就是靠这些"二手药材"养好的。
不过药渣再利用也有讲究,去年试过把煮完的六角英药渣捣碎敷痘痘,结果皮肤发痒——人家说过夜的药渣凉性重,得现煮现用才安全,所以说中药这玩意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现代人的改良玩法】
现在有些中医馆玩出新花样,把煮散改成"功夫茶"式冲泡,见过用滤纸袋装煮散药材的,上班时候用保温杯续水喝,倒是方便,不过老派中医摇头说这叫"牛嚼牡丹",破坏了药材共煎产生的协同作用。
我自己倒摸索出个折中办法:早晨用传统煮散法煎头道浓汁,药渣装进纱布袋放冰箱,晚上回来热水一冲,又是半杯温润的养生茶,既不浪费药材,又免去了二次煎煮的麻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小时候看爷爷煮午时茶,总要把晒干的紫苏陈皮揣怀里焐热了再下锅,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种原始的"恒温煮散"智慧?如今我们虽然有了电子药壶,但老祖宗对火候时机的把握,才是中药煮散的灵魂所在,下次煎药前,不妨摸摸药罐的温度,听听沸腾的声音,或许能听懂药材在沸水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