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和茵陈真是亲戚?揭开这两种菊科植物的身世之谜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10 0
A⁺AA⁻

"茼蒿和中药里的茵陈是同一种东西吗?"这个问题可真够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在菜市场和药房都混迹多年的植物迷,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对"同名不同命"的菊科姐妹花。

咱们先从菜市场最常见的茼蒿说起,这种带着特殊香气的绿叶菜,学名叫做"Glebionis coronaria",在植物分类里属于菊科茼蒿属,您要是仔细瞧过它的花,准能认出典型的菊科特征——金黄色的小花球簇拥成伞状,活脱脱就是个迷你向日葵,不过最逗趣的是它的别名,皇帝菜、春菊这些雅称听着挺高大上,可到了北方老乡嘴里就成了"打碗菜",传说吃了能打碎碗,这倒是给餐桌添了几分江湖气。

再说说药房柜台里的茵陈,老中医抓药时总会念叨"茵陈蒿",其实这里头大有讲究,正经的茵陈特指"Artemisia capillaris",也就是茵陈蒿,和茼蒿虽然都姓"菊",但一个是蒿属,一个是茼蒿属,活脱脱两个远房表亲,您要是在清明前后去中药房,准能看见那些蜷曲成绒球的嫩芽,这就是医书上说的"绵茵陈",这时候的药效最是醇厚。

不过民间总爱把各种蒿子统称为茵陈,这就闹出不少笑话,前年我在药材市场就见着新鲜事:有个大姐指着茼蒿苗问老板:"这不是春天的茵陈吗?"老板哭笑不得地解释,就像把白菜苗当成人参卖似的,虽说都是菊科,价钱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差别,《本草纲目》里明明白白写着:"茵陈,惟以叶细而臭烈者为佳",这"臭烈"说的正是蒿属植物特有的浓郁香气。

说到长相,这对表姐妹也是各有千秋,茼蒿的叶子肥厚宽大,像极了贵族小姐的裙摆,茎杆粗壮得能撑起整棵植株,而茵陈就像是山野间的邻家姑娘,叶片细碎如羽毛,茎杆细弱得需要扎堆生长,最有趣的是它们的花期,茼蒿不到夏天就顶着金灿灿的花盘炫耀,茵陈却要等到秋霜染黄枝叶才悄悄开花,这份低调倒应了中药"藏而不露"的脾性。

药食两用的特性让它们命运迥异,茼蒿在厨房里翻着花样变身,凉拌能去春燥,涮火锅解油腻,最绝的是裹上鸡蛋面糊油炸,瞬间化作金丝酥脆的春日宴席主角,反观茵陈,注定要在药罐里经历沸水洗礼,搭配红枣煮出的祛湿茶,苦中回甘的滋味里藏着两千年的养生智慧,不过老辈人常说"二月茵陈五月蒿",开春采收的嫩芽堪比黄金,拖到茎杆老化就只能当柴烧了。

最近总有人想尝鲜把茵陈搬上餐桌,倒也不是不行,江南地区就有"茵陈粑粑"的吃法,把嫩芽剁碎了掺糯米煎饼,清香中带着草本气息,不过可得留神,这野生茵陈多长在河边荒地,得仔细辨认有没有被污染,相比之下,大棚里种的茼蒿就安心多了,顶多担心农药残留,不用怕误食毒草。

说到底,这对菊科姐妹就像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茼蒿像是走红毯的明星,光鲜亮丽地活跃在餐桌;茵陈更像深居简出的隐士,默默守护着传统药典里的一方天地,下次在菜场遇见茼蒿,在药店碰上茵陈,不妨细细端详它们的模样,说不定能发现更多自然馈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