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边藏着的"救命草"
前些年回老家爬山,不小心被荆棘划破小腿,血珠子直往外冒,正愁着找创可贴呢,同行的奶奶随手揪了株草叶子,嚼碎敷在伤口上,不到五分钟,血就止住了,过了两天结痂处也没发炎,后来才知道,这不起眼的野草叫"地榆",在咱中国从南到北的山坡田埂边都长着,却是中医眼里的宝贝。
千年止血秘方的主角
翻翻古医书,地榆露脸的次数多得吓人。《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写了篇"地榆",说它能"除恶血,疗金疮",古代战场上没有云南白药,士兵受伤了就用地榆煎汤洗伤口,捣烂外敷止血,民间接骨大夫的药箱里总揣着晒干的地榆根,遇上刀伤跌打,抓一把煮水冲洗就能消毒。
我邻居王叔年轻时在工地干活,被钢筋划破大腿血流如注,工友直接扯了几根地榆根碾碎敷上,再用布条扎紧,硬是撑到送医院,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可能失血过多,这野草倒成了救命功臣。
不止止血这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地榆只是外伤药,其实它的本事大着呢,老家有个偏方,小孩出麻疹高烧不退,老人就会用地榆煮水给孩子擦身子,说是能清热解毒,现代研究发现,地榆里的鞣质和皂苷确实有抗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比青霉素还强些。
前阵子我上火痔疮发作,疼得坐立不安,老中医开了个方子,主药就是地榆炭,拿砂锅煎成黑褐色的药汁,早晚熏洗患处,用了三天,肿痛消了大半,这才体会到古人说的"凉血止血"是啥意思。
厨房里的养生密码
别以为地榆只能入药,它还是道美味的野菜,春天掐嫩芽焯水后凉拌,有点薄荷的清凉味;花穗晒干泡茶,喝着像淡淡的铁观音,不过要记住,新鲜地榆汁液沾皮肤会发痒,得像处理山药一样戴手套。
去年在陕北出差,见当地人用地榆叶做蒸菜,他们说这种长在红土地上的野菜,吃了能败火清肠,现在城里超市也有卖地榆茶的,据说常喝能改善便秘,不过我总觉得不如自己采的新鲜。
这些坑千万别踩
虽说地榆浑身是宝,但用错了反而伤身,新鲜地榆含有刺激物质,直接捣烂敷脸可能灼伤皮肤,必须煮熟或炒炭再用,孕妇要忌口,这药性寒凉的草药可能引起胎动,最关键是认准品种,有些地方把"马兜铃"错当地榆用,那是有毒的。
辨别地榆有个窍门:它的茎上有排整齐的紫色斑点,像喷了荧光漆;复叶对生,叶片边缘带锯齿;根断面发黄,闻着有股淡淡的酸味,要是在野外采挖,记得选向阳坡地的长势旺的植株。
家里该备点啥?
建议去正规药店买炮制好的地榆炭,外伤出血时应急用,要是经常口腔溃疡、皮肤长痘,可以备点地榆甘草茶,各抓5克煮水代茶饮,北方干燥地区的朋友,秋冬季节熬点地榆粥(15克地榆加粳米),能润肺止咳。
现在电商平台有卖地榆提取物的抑菌喷雾,出门游玩随身带瓶,比创可贴管用多了,不过要看清楚成分表,纯地榆提取的才安全,别买含酒精刺激的。
这株山野里的小草,从《黄帝内经》里走来,陪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下次在郊外看见它,可别当杂草错过了,仔细瞧瞧说不定正开着紫红色的小花冲你点头呢,不过采摘要适度,留点根让它明年接着长,毕竟这免费的中药,可是大自然给咱们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