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里的白人参—揭秘白术的前世今生与民间叫法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16 0
A⁺AA⁻

前些日子陪老妈去中药材市场,她攥着个小本子边走边记:"这是防风,那是黄芪..."走到一个堆满白色块状药材的摊位前,老妈突然来了精神:"快看!这就是咱们老家管叫'白参'的药材,其实它正经名字可讲究了。"摊主笑着接过话头:"您说的这是白术,在咱们行当里还叫冬白术、烘术,有些地方也叫浙术、于术。"

这番对话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跟着爷爷进山采药的经历,那时候总见爷爷蹲在向阳坡地挖一种白白的、带着细密根须的植物,他总说这是"白毛艮",还说老辈人都知道"白毛艮炖鸡"是产后妇女的补身良方,后来学了中药知识才知道,这个被不同地区唤作"白参""烘术""浙术"的药材,学名叫白术,在《神农本草经》里可是被列为上品的珍材。

要说这味药材的别名由来,倒真藏着不少门道,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商贩们习惯称其为"烘术",因为当地特有的九蒸九晒工艺需要反复烘烤;到了浙江磐安,药农们更爱叫"浙术",强调道地药材的地域属性;而在北方中药材交易市场,常能听见"生晒术"的叫法,特指未经硫熏的天然晾晒品,最有意思的当属广东地区的"广术",据说是因为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时留下的称谓。

记得去年拜访一位老中医,他拿出块状的白术给我看:"瞧瞧这'云头雨脚'的纹路,像不像天上的祥云?"这让我想起《本草纲目》里的记载:"其根干湿相宜,不燥不润,有云覆雨滋之象",老大夫还说了个顺口溜:"白术白术,健脾圣物,胎动不安,非此莫属",原来古人早就发现这味"白毛艮"调理脾胃的奇效,《伤寒论》里的"理中汤"、"归脾汤"都少不了它。

不过要说到民间智慧,最有趣的还是各地不同的食用方法,在皖南山区,产妇坐月子必吃"白术煨鸡汤",说是能补气血;江浙一带则流行用"于术"泡黄酒,说是祛湿气;我们老家更有个偏方:小孩积食腹胀,用"烘术"研末冲服,比吃药片管用多了,只是现在年轻人多半不知道,这些土方子里的"白参""烘术",其实就是药房里规规矩矩写着"白术"的药材。

前阵子帮朋友装修新房,发现个奇怪现象:南方师傅总在墙角撒些白色片状物,问了半天才晓得是"防潮术",其实就是炒过的白术片,这让我想起《齐民要术》里的记载,古人早就用白术防虫蛀、吸潮气,现在科学也证明,白术含有的挥发油确实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最近直播带货盛行,某天刷到个主播喊着"纯野生白参切片",价格贵得吓人,仔细一看所谓的"白参"正是白术,这让我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真正的好白术,要看有没有'鹰嘴龟背'的形状,断面要是有朱砂点才算上乘",现在市面上打着各种别名旗号的白术层出不穷,倒是应了那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

说到底,不管是叫"烘术""浙术"还是"白毛艮",这味在《中国药典》里正名为白术的药材,承载着千年来的用药智慧,就像它在不同地域获得的不同昵称,虽叫法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份来自泥土的馈赠,下次再看见药房抽屉里码放整齐的白术,或许会想起那些藏在别名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