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拿到中药包都犯愁,这黑乎乎的一大包到底该怎么折腾?直接扔锅里煮?用不锈钢锅?熬多久算完事?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药煎熬的门道,煎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但要是没掌握窍门,可能花大价钱买的药材就白瞎了。
煎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得选对锅,千万别用铁锅、铝锅这些金属锅,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实在没有的话不锈钢锅也能凑合,我家常年备着个专用药锅,某次着急用高压锅应急,结果药汤颜色变得奇怪,吓得我赶紧倒掉重煎。
药材倒出来后先别急着上火,得用清水泡半小时,这步可重要了,就像腌咸菜似的,让药材吸饱水,有效成分才能析出,头回泡药的水千万别倒掉,里面全是精华,不过有些特殊药材比如薄荷、藿香这些含挥发油的,得等快煎好时才下锅,不然泡久了香味都跑光了。
火候把控有讲究
煎药最讲究"文武火"搭配,刚开始冒泡时用大火(武火)催开,就像烧水似的快速煮沸,沸腾后立马转小火(文火)慢炖,这时候火苗别超过锅底范围,保持微微沸腾状态最合适,某次我图省事开中火猛煎,结果药汁扑出来浇灭了炉灶,差点把厨房点了。
煎煮时间有门道
一般中药头煎要煮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但具体还得看药材种类,像矿石类、贝壳类的要先煎半小时,而人参、西洋参这些补药得另炖,最闹心的是附子这类有毒药材,必须得先煎一小时以上解毒,有回我抓了治风湿的方子,光是制附子就咕嘟了快俩小时,熬得我直犯困。
特殊药材处理法
遇见"先煎""后下"的标签千万别手软,先煎的药材单独煮够时间再加其他药,后下的要最后五分钟才放,有次医生开了蝉蜕,我嫌麻烦直接跟别的药同煎,结果喝的时候直硌牙,药效估计也折损大半,还有阿胶、鹿角胶这些"烊化"的,得等药煎好后用热药汁化开,直接煮会粘锅底。
煎药细节决定成败
盖盖子要留缝,不然药气憋回去容易中毒,搅拌得用竹筷或木勺,铁勺子搅出化学反应可就糟了,水量要一次加够,中间不能再加水,实在熬干了只能倒掉重来,头煎和二煎的药液要混合均匀再喝,别学我老妈总把浓稠的头煎当毒药躲着。
现代厨房新问题
现在都用电磁炉,火力不好掌握,建议买带火力调节的款式,煎药时调到600-800瓦差不多,某宝上那些自动煎药壶倒是方便,但塑料部件遇高温总让人不放心,我个人还是更信赖传统砂锅。
常见误区避雷指南
- 别用开水直接煮药,温水浸泡才对
- 红糖、蜂蜜这些别往药里加,搞不好会中毒
- 冷藏的药汤要加热喝,凉药伤脾胃
- 熬糊的药千万别凑合喝,倒掉重新抓药
- 儿童用药量要减半,别跟大人喝同样剂量
代煎药的真相
医院代煎看着方便,其实隐患不少,机器批量煎煮很难做到先煎后下,而且塑料袋装热药容易产生有害物质,我邻居家老人喝代煎药总拉肚子,自己熬就好多了,实在没空的话,至少把特殊药材单独包好嘱咐清楚。
最后唠叨一句,煎药时千万别离开厨房,去年楼下王奶奶煎药时看电视入神,把药锅烧穿都没察觉,满屋子焦味差点触发烟雾报警器,守着药锅闻着药香,其实也是种难得的生活体验,毕竟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手艺,里头藏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