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身体有点小毛病,喉咙干痒、胸口发闷,去中药店抓药时老中医给我推荐了味叫"漏芦仁"的药材,当时我还纳闷这名字怎么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毒药?结果回家一查资料,发现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藏着大智慧!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中药界的"隐形冠军"。
要说漏芦仁啊,得先从它老祖宗漏芦说起,这植物在山野里就像个低调的隐士,蓝紫色的小花毫不起眼,可人家浑身是宝,老辈人常说"识得半边莲,不怕蛇缠腰",其实漏芦在民间也是响当当的"通乳圣手",不过咱们今天重点说的不是茎叶,而是藏在花托里那些黑褐色的小颗粒——漏芦仁。
前阵子我邻居王姐堵奶疼得直哭,热敷按摩都不管用,老中医开了方子,里面就有漏芦仁,没想到连着喝三天,孩子又有口粮了,这让我想起《本草纲目》里记载的"漏芦主痈疽恶疮,通经脉",看来古人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气,不过现在科学分析更有意思,研究发现漏芦仁含挥发油、黄酮类物质,就像给乳腺装了个"疏通水龙头"。
别看它长得丑,本事可不小,去年我上火牙痛,半边脸都肿了,老药师让我拿漏芦仁捣碎敷脸颊,那股子清凉劲儿顺着皮肤往骨子里钻,第二天肿痛就消了大半,后来查资料才明白,这玩意儿含有抗菌成分,对付牙龈炎、腮腺炎都是一把好手。
最绝的是它还是个"肠道清道夫",我老爹常年便秘,自从每天拿漏芦仁泡水喝,现在天天准时报到,中医说这叫"润肠通便不伤正气",不像番泻叶那样猛药伤人,特别是对久坐办公室的白领,泡杯漏芦仁茶,既能解腻又能防痔疮,比喝咖啡健康多了。
不过可别小看这些小黑籽,用量大有讲究,一般煎药用3-9克,过量容易拉肚子,记得要包煎,不然那些细绒毛会刺激嗓子,孕妇要绕道走,这药性偏寒,容易伤胎气,最好找个靠谱中医辨证,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有人喝着是凉茶,有人喝着可能就是"砒霜"。
现在市面上假货不少,正宗的漏芦仁应该是饱满有光泽的,闻着有股淡淡的草木香,要是看到发霉变色的千万别买,药效早跑光了,保存时记得放在阴凉干燥处,跟花椒、陈皮这些辛香药材隔开,免得串味。
说到底,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真不能小觑,这漏芦仁从先秦时期就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神农本草经》里早有记载,现代人总盯着冬虫夏草、人参灵芝,却忘了这些平民药材才是实实在在的养生高手,下次再路过中药店,不妨抓把漏芦仁,说不定哪天就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