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药断鹿角,功效、应用与常见问题解答

一归堂 2025-04-14 科普健康 4872 0
A⁺AA⁻

在中医药的宝库中,中药断鹿角是一味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它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味神奇的中药。

中药断鹿角的基本信息

来源

中药断鹿角是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一般在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

产地分布

梅花鹿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马鹿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这些地区也是中药断鹿角的主要产地。

形态特征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 4 - 6 枝,全长 50 - 120cm,主枝弯曲,直径 3 - 6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 3 - 4 枝,全长 30 - 60cm,直径 2.5 - 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成纵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 3 - 6cm,高 1.5 - 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中药断鹿角的药用价值

性味与归经

味咸,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1. 温肾阳:可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症状。
  2. 强筋骨:对于筋骨痿软、腰膝冷痛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行血消肿:能用于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等。

临床应用

  1. 治疗肾阳不足:常与其他补肾阳的中药如肉桂、附子等配伍使用,以增强温补肾阳的功效。
  2. 强筋健骨:可与杜仲、续断等中药材一同使用,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
  3. 消肿散结:在治疗阴疽等病症时,可与白芥子、麻黄等配伍,起到温阳散寒、化痰散结的作用。

中药断鹿角的使用方法

内服

一般入煎剂,常用量为 6 - 15g;或研末服用,每次 1 - 3g。

外用

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中药断鹿角的常见问题解答(FAQ)

问:中药断鹿角可以直接食用吗?

答:中药断鹿角一般不建议直接食用,因为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直接被人体吸收,通常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后,再根据具体的病症和医生的建议,采用合适的方法使用,如入煎剂、研末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问:孕妇可以使用中药断鹿角吗?

答:孕妇应慎用中药断鹿角,虽然它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但性温,且具有行血的作用,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孕妇有相关的健康问题需要使用中药,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问:中药断鹿角和鹿茸有什么区别?

答:中药断鹿角和鹿茸来源相同,但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从形态上看,鹿茸是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质地相对较软;而断鹿角是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质地坚硬,在功效方面,鹿茸的药力较强,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功效,侧重于滋补;断鹿角的药力相对较弱,主要功效为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在使用上,鹿茸价格较高,多作为滋补品用于体质虚弱者;断鹿角则更多地用于临床治疗一些病症。

中药断鹿角的保存方法

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潮、防虫蛀,如果是已经炮制好的粉末状断鹿角,可密封保存于玻璃瓶中,放在阴凉处。

中药断鹿角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但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药断鹿角有更深入的了解。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