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老字号药房抓药,老药师从抽屉里取出一片黑褐色的药材,吓得我后退半步:"这黑乎乎的东西就是附子?听说十克就能毒死人?"老师傅笑着摆摆手:"那是生附子,咱们用的都是炮制过的,这可是救命的好东西......"
附子家族的"三重身份" 中药房里带"附"字的药材不少,最出名的当属附子,不过可别以为它们都是同一种药,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
附子本尊:乌头的子根 附子其实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每年霜降时节,药农会挖出乌头母根,把顶端的子根叫做"天雄",中间的子根才是药用的附子,刚挖出来的附子含有乌头碱,就像个"毒美人",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
-
白附子:天南星科的"冒名者" 常有人把白附子和附子搞混,其实它来自完全不同的科目,白附子是独角莲的块茎,长得像小贝壳,主要产自河南禹州,这味药擅长祛风痰,治面瘫时常用它配合僵蚕。
-
附片:附子的"变身记" 药房里常见的黑顺片、白附片都是附子炮制品,把附子纵切成薄片,用胆巴水泡过再煮,就成了能入药的附片,老药工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方缓其毒",配伍讲究得很。
附子的"生死时速"妙用 去年冬天邻居张叔突然昏厥,四肢冰凉,老中医急用附子理中汤煎服,不到半小时就苏醒过来,这让我见识到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的威力。
-
亡阳急救的"先锋官" 附子最拿手的是抢救心力衰竭、休克等危症,它能快速温通十二经脉,把将熄的阳气拉回来,古代行军必备的"回阳救急汤"里,附子就是主将。
-
寒湿痹痛的"破冰船" 有位货车司机常年膝盖冷痛,西医查不出毛病,老中医开方时重用附子,搭配细辛、桂枝,患者喝药后说:"就像往骨头缝里点了盏灯,暖流直往脚底钻。"
-
沉寒痼冷的"融冰剂" 有些老胃病患者不敢吃凉食,肚子常年咕噜响,附子配上干姜、党参,就像给脾胃加了层保暖内衣,我们老家管这叫"暖胃三剑客"。
用附子的"保命规矩" 别看附子救人无数,用错了可是要命的,老药师反复叮嘱的几个禁忌,我给大家划重点:
-
十八反的红线 附子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绝对不可同用,就像两个死对头碰面,轻则失效,重则中毒。
-
孕妇的绝对禁区 附子活血力度强,孕期使用可能导致流产,古书记载"胎前忌用附子",这是祖辈用血泪换来的经验。
-
炮制不透的隐患 某年医院急诊收了个自行泡药酒的患者,用生附子泡了5斤白酒,结果当晚就出现心律失常,洗胃时吐得胆汁都快出来了。
现代生活中的附子智慧 现在很多人把附子当成"万能补药",其实大错特错,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
冬季进补的"点火器" 对于怕冷、夜尿多的阳虚体质,冬至前后用附子炖羊肉,能起到"一阳升则百阴退"的效果,但舌苔黄腻的湿热体质千万别跟风。
-
空调病的"驱寒弹" 长期待在空调房导致肩颈僵硬,用附子粉调醋外敷痛点,配合艾灸,比吃止痛药管用多了,我们办公室会计阿姨的颈椎病就是这么治好的。
-
风湿骨痛的"气象站" 老中医教了个土方法:梅雨季节感觉关节发紧,用附子、生姜煮水熏洗患处,能提前预防疼痛发作,这招在我们南方特别灵验。
药房里的识货指南 最后教大家怎么挑选好附子:
- 黑顺片要选"角状"明显的,断面油润有光泽
- 白附片以皮净、色白、半透明为佳
- 闻着有轻微麻舌感是正常的,刺鼻辣味可能是硫磺熏过
- 摸起来质地坚硬,容易碎裂的说明炮制到位
记得那次跟着老药师炮制附子,看着他把浸透胆巴水的附子片放进沸水,瞬间水面浮起一层泡沫,空气中弥漫着特殊香气。"这就是古人说的'水中火'",老师傅边捞边说,"炮制得法,毒药变良药;失之毫厘,良药变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