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小区遛弯,看见围墙上缠着几株开得热闹的凌霄花,紫红色喇叭花像一串串小灯笼,顺着墙垛攀得老高,隔壁王奶奶正踮着脚摘花苞,见我路过就笑:"丫头要不要带点回去?这花晒干可是好药材!"
说来有趣,这种常被当作观赏植物的爬藤花,在中药铺里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号——"紫葳",老药工们总爱把药材原名说得玄乎,其实拆开来看,"紫"是花色,"葳"取自《诗经》"萎蕤"之意,形容花朵垂坠的姿态,不过咱们老百姓还是叫凌霄花顺口,毕竟名字里带着股直冲云霄的劲儿。
要说这花入药的历史,能追溯到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过个方子,拿凌霄花配当归、赤芍,专治妇人瘀血腹痛,您可别小看这些记载,古人选药跟相马似的,得经过多少代医家反复验证,就像苏州园林里那几架老凌霄,年年开花年年入药,疗效早就刻进老中医的方子里了。
我特意问过城里几家老字号药房,发现懂行的人真不少,同仁堂的老伙计告诉我,地道的凌霄花药材要选七月末含苞未放的花蕾,这时候的有效成分积累到峰值,就像茶叶要掐清明前的芽尖,采回来还得趁露水未干赶紧蒸透晒干,不然药效就像嫩黄瓜打蔫儿,大打折扣。
说到功效,这花最拿手的就是疏通血脉,您看它沿着墙壁攀援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人体经络图的现形记,老中医常说"凌霄花开,瘀血自散",用来调理痛经、闭经特别灵验,有次邻居家姑娘脸色蜡黄地来找我,说是生理期疼得直冒冷汗,抓了三服凌霄花配益母草的方子,喝下去没两天就见她红光满面地跳广场舞了。
不过这药性烈得像匹小野马,得讲究驾驭之道,新鲜花瓣直接泡茶喝最容易上火,非得按古法炮制才行,我见过老师傅处理药材:先把花蕾搁竹匾里晾到七成干,再用米醋拌匀闷几个小时,最后文火炒到微微焦黄,这般折腾下来,药性就温和多了,既能活血化瘀又不伤正气。
现在市面上打着凌霄花旗号的产品可不少,有次我在药店看见标着"凌霄花养颜胶囊"的保健品,成分表里居然只排第五位,要我说啊,真正懂行的都会买原药材自己配,就像炖鸡汤得放整只鸡,鸡精再香也比不上原汤滋味。
最近科研所倒是出了新发现,说凌霄花里的槲皮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它能防止血液里形成"小血栓",不过咱们老百姓用不着背这些化学名词,记住老祖宗说的"通则不痛"就行,就像厨房水槽堵了得用疏通剂,血管淤塞也得来点凌霄花。
当然也不是人人适用,孕妇看见这花得绕道走,它活血的本事太强,好比给轮胎打气打得太足容易爆胎,体虚贫血的人也要慎用,好比瘦马拉重车,怕是消受不起这猛药,最好找中医师望闻问切,别自己瞎琢磨当神农氏。
前些日子整理药匣子,翻出包陈年凌霄花,深褐色小花蕾蜷成蜗牛壳的模样,凑近闻还有股淡淡的草木香,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她把晒干的花苞缝进香囊,说能驱蚊虫,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种朴素的中药应用?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养生智慧,比书本上的条文更鲜活动人。
眼下正是凌霄花季,如果您家院墙有种植,不妨收些花蕾存着,但记得留够观赏的份量,毕竟这倔强向上的花儿,既是治愈身体的良药,也是装点生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