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班后习惯性翻看手机相册,那张老家院子里晾晒当归的照片突然跳出来,镜头里父亲粗糙的手指正捻起一片棕褐色的当归片,阳光穿过他指缝间蒸腾的热气,在药材表面凝成细密的水珠,这画面总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当他在土灶上煨当归鸡汤时,厨房玻璃窗上就会蒙着一层雾气,混着药材香的白烟顺着瓦缝飘向天空,像是要把思念寄给远方工作的母亲。
当归:游子舌尖上的乡愁密码 在西北方言里,"当归"与"应归"同音,这株伞形科植物天生就带着盼归的执念,记得大学室友小林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拆开层层报纸露出油纸包着的当归,她突然抱着药材蹲在宿舍走廊哭出声,我们这才知道,这个看似没心没肺的青海姑娘,每个月都会把当归切片含在嘴里,说是能尝到家乡黄河水的咸涩味。
去年在陇西中药材市场采访,遇见位须发皆白的老药农,他捏着当归根教我辨认:"你看这些须根多像老母亲梳不通的白发,主根分明是游子拉长的影。"说着从兜里掏出个褪色的平安符,里面藏着片陈年当归,说是女儿出国前缝的护身符,市场角落的快递点堆满棕色纸包,每包都装着相似的牵挂——当归搭配黄芪补气,加党参养血,枸杞明目,组合成千篇一律的"保重身体"。
远志:藏在年纹里的牵挂 比起当归的浓烈,远志的思念来得更为绵长,这种菊科植物的根部折断时会爆出白色乳汁,老中医说这叫"拔断筋骨连着心",在浙南山区采风时,我见过阿嬷们把晒干的远志串成门帘,说是能驱邪纳福,其实哪有什么鬼神,不过是借着药香寄托对外出务工子女的挂念。
有位中药铺老板给我讲过个故事:有个小伙子连续三年春节订单远志,每次都备注"要带叶的",起初觉得奇怪,后来才懂带叶远志寓意"枝叶相连",就像他在深圳打拼十年,每年雷打不动给父亲寄去十二盒远志茶,直到某天发现父亲把攒下的茶叶罐摆在遗照旁——原来老人早在三年前就走了,街坊怕儿子伤心一直帮着瞒着。
合欢:相思树上结出的团圆 江南人家爱在庭院种合欢树,羽状叶片昼开夜合的特性,恰似恋人间朝朝暮暮的厮守,去年参加同事婚礼,发现新人手腕系着合欢花染的红线,打听才知道这是皖南老风俗,新婚前夜,女方要摘七朵合欢花捣汁浸线,缠在准新郎手腕上,寓意"从此悲欢与共"。
更动人的是医院肿瘤科的故事,有位老先生每天用合欢花泡茶,护士们都以为他在调理睡眠,直到某天看见他对着床头全家福喃喃自语,才知道那些盛开的淡粉色花朵,是替病床上的妻子留住春天的念想,后来家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几十个玻璃瓶装着不同年份的合欢花,标签上工整记着采摘日期和天气。
书信时代的药香密语 在电子邮件尚未普及的年代,中药材曾是游子传递思念的特殊信使,福建侨乡至今流传着"五味子家书"的习俗,海外游子将北芪、党参等药材混装,借助不同比例暗示归期,有位九十岁的阿婆教我破译药方:三钱当归配五钱川芎,是说"端午必归";若添两粒枸杞,则要等到中秋。
最难忘在旧货市场淘到的牛皮信封,里面除了泛黄信纸,还躺着几颗干枯的芍药花,写信人用颤抖的笔迹写着:"母病危,见字速归,家中牡丹已谢,唯余芍药数枝,恐再难相见。"这种隐忍的哀恸,远比直白的呐喊更锥心刺骨,如今想来,那些夹在药材里的情愫,何尝不是穿越时空的活文物。
电子时代的情感解药 上个月陪父亲视频通话,他忽然起身跑去抓了把甘草。"你嗓子哑了好几天,该喝甘草茶润润。"看着他在屏幕那端熟练分拣药材,恍惚回到童年发烧时,他半夜起身煨药的身影,现在年轻人流行寄奶茶外卖,却不懂某些滋味只能盛在粗瓷碗里,伴着袅袅药香才能入口。
有位海归设计师给了我灵感启发,她把父母寄来的养生茶包重新包装,每盒附赠二维码,扫进去能听到十分钟家乡方言版叮嘱,有次她打开语音,传来父亲略带羞涩的解释:"这袋四物汤里多加了块红糖,你姨妈非说女孩子要甜着养。"原本苦澀的汤药,就这样被熬成了蜜意浓浓的牵挂。
窗外的合欢树又开始落叶,我忽然想起行李箱夹层里那包陈皮,每次离家前,外婆总要往我包里塞几块自家晾晒的陈皮,说是能治水土不服,其实哪里是肠胃需要调理,分明是老人家把整颗心都腌进了时光里,此刻嚼着这片暗红的果皮,竟品出些微甘甜,或许这就是中国式思念的滋味——苦中回甘,愈久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