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看见朋友圈有人晒中药养生,什么四物汤、酸梅汤、减肥茶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但真要自己动手"搞"中药,老铁们是不是跟我一样头大?别急,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这中药到底该怎么搞!(敲黑板)
先避坑!新手最容易踩的3个雷区 前年我妈不知道哪听来的偏方,把何首乌当保健品天天煮水喝,结果喝出肝损伤住院半个月,这事给我吓得不轻,后来专门跑去中医院问大夫才明白——中药可不是菜市场买菜,随便抓几味就能炖的!
① 别信"祖传秘方"网上抄 上个月邻居王婶拿了个治风湿的"古方",里面有川乌、草乌这些猛药,结果她没处理直接炖汤,喝完手脚发麻送急诊,老祖宗的东西是好,但剂量配伍得专业医生把关!
② 不是所有中药都能"食补" 很多人觉得中药就是食材,其实大错特错!像附子、半夏这些有毒性的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去年美食博主拿生附子炖羊肉,评论区一片叫好,懂行的看了直冒冷汗。
③ 别拿保温杯泡枸杞那套对付中药 90后养生朋克最爱用保温杯泡枸杞,但真正煎药讲究多着呢!前阵子看短视频博主用电饭煲煮中药,评论区中医世家出身的网友直接开骂:"这是在熬毒药吧!"
搞中药的正确姿势(纯干货) 要说这中药怎么搞,学问可大了去了,上周刚跟中医院退休的老院长喝了顿茶,老爷子掏出笔记本给我划重点,我给大家整理成实操手册:
❶ 煎药器具选择 记住这个公式:砂锅>陶瓷锅>不锈钢锅(禁用铁锅铝锅) 我家现在备着两个砂锅,一个专门煎补药,一个煎感冒药,老院长说这样能防止药性相冲
❷ 浸泡有讲究 药材下锅前要像泡茶一样用清水浸30分钟,夏天20℃左右的凉白开最合适,上次我图省事用热水直接泡,结果黄芪表面浮起一层泡沫,有效成分全跑了
❸ 火候控制秘诀 老中医教我"文火慢熬"的口诀:大火烧开转小火,保持"螃蟹眼"沸腾状态,去年我自己熬阿胶糕,急着看电视开大火,结果熬成焦糖色,只能倒掉重来
❹ 特殊药材处理法 像龟板、鳖甲这些动物药材,得先用醋泡软化再煎,我闺蜜煮阿胶时直接扔锅里,结果胶块沉底糊锅,浪费了半斤东阿阿胶
科学搭配比单吃更重要 前两天刷某宝看到"美白四物汤"配方,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卖家说喝一个月皮肤透亮,但中药房老板跟我说,这组合适合血虚的人,湿热体质喝了反而爆痘,所以说中药搭配要讲体质:
▶ 气虚体质(爬楼梯喘/易累):黄芪+党参+红枣 ▶ 阳虚怕冷(手脚冰凉/尿频):肉桂+干姜+花椒 ▶ 阴虚火旺(熬夜口臭/盗汗):麦冬+石斛+玉竹 我同事照着网红方子喝决明子菊花茶减肥,结果拉肚子进医院,后来中医给她开了荷叶+山楂+陈皮的组合,两个月瘦了8斤
日常食疗才是真香警告 别把中药想得太高大上,很多家常食物就是最好的药材,我奶奶活到90岁,每天雷打不动三样宝:
✔ 小米粥里加山药:健脾胃还防便秘 ✔ 炖肉必放八角茴香:去腥还能暖肠胃 ✔ 夏天煮绿豆百合汤:清热解暑比冰饮强万倍 上个月我去同仁堂抓药,老师傅看我舌苔说:"你这就是典型的办公室综合征,每天用枸杞+菊花+玫瑰花泡茶,比喝奶茶强多了"
终极忠告:别拿中药当仙丹 最后说句扎心的,现在好多人把中药当万能药,我表弟连续喝补肾茶半年,结果体检查出尿酸飙升,要记住: ✓ 感冒发烧别硬扛,该吃药就吃药 ✓ 慢性病要听医嘱,别自行调方 ✓ 孕妇小孩老人用药尤其谨慎 就像老院长说的:"中药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咱们普通人养生,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比乱喝补药强百倍
写完发现手机都自动关机了,看来这3000多字确实费电,不过能把中药那些门道讲明白,也算对得起我妈住院那次惊吓,大家有什么想问的欢迎留言,我争取让老院长再请喝次茶~(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