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居家娃总没胃口,小脸蜡黄还几天不拉臭臭,可把当妈的急坏了,老中医开了个方子,里面就用了大黄、黄芪和甘草这三味药,没想到喝了三天就有好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健脾三宝"到底咋回事。
先说大黄这味药,很多妈妈一听名字就犯嘀咕:"这不是泻药吗?小孩能吃?"其实大黄就像个肠道清洁工,特别适合积食严重的娃,记得去年我家二宝吃多了粽子,肚子胀得像小鼓,舌苔厚得都发黄,我用3克大黄煮水给他喝了半碗,当晚就拉了两次金黄金黄的粑粑,第二天又活蹦乱跳了,不过千万注意,大黄量一定不能多,5岁以下娃最多用3克,煮的时间要长些,不然容易拉肚子。
再说黄芪,这可是提高免疫力的"小卫士",上幼儿园的娃总生病,不妨每周喝两次黄芪水,我们小区有个宝妈,她家闺女以前半个月病一次,现在每天用10克黄芪煮水当茶饮,半年下来连流感都没中招,黄芪特别擅长补肺气,换季时娃容易流鼻涕咳嗽,加点它准没错,但要注意舌苔厚、大便干的娃暂时别用,容易上火。
甘草绝对是个"和事佬",能把大黄的猛劲儿和黄芪的燥性都压住,记得表姐家孩子喝中药总吐,老中医加了5克甘草,立马就不抗拒了,甘草甜甜的,还能保护肠胃黏膜,像给消化道穿了层防护服,不过长期喝可能会让娃太兴奋,一般连续喝不超过一周最安全。
这三味药搭在一起,简直就是"黄金搭档",大黄负责"突击清理",黄芪负责"长期养护",甘草负责"保驾护航",上个月我闺蜜家娃积食发烧,用这个方子:大黄2克、黄芪8克、甘草3克,加水300毫升煮成100毫升,早晚各喝半碗,当天退烧,两天胃口就回来了。
具体怎么用也有讲究,积食严重时(口臭、便秘、舌苔厚),大黄量可以稍多;平时保健黄芪量多点;生病恢复期甘草量加倍,煮药时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熬15分钟,倒出药汁再添水熬第二次,混合后分次服用。
不过要提醒大家,这几个药都不是零食!3岁以下娃慎用大黄,蚕豆病孩子不能用黄芪,湿气重的娃要少用甘草,最好找中医师摸过脉再开方,自己配药的话,药房抓药时一定要说清楚是给孩子用的。
现在正是秋冬换季,很多娃会出现"假性积食"——看着没胃口其实是要感冒,这时候用黄芪5克+甘草3克煮水,加点山楂片调味,既能预防感冒又能开胃,要是真积食了,再加1克大黄煮透,记住大黄千万别久煮,否则药效全无。
最后说个实用小窍门:药汤凉到40度左右时,加半勺蜂蜜或者红糖,娃更愿意喝,喝完药后半小时内别吃水果,尤其是柿子、梨这些寒凉的,连着喝三天没效果,赶紧停,可能是药不对症。
这三味药就像育儿箱里的应急灯,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但再好的中药也不能当饭吃,日常还是得注意娃的饮食规律,少吃油炸食品,多揉揉肚子,咱们当爸妈的多学点中医知识,遇到小毛病心里就不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