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中药里的"漏芦"是啥宝贝?这味被《神农本草经》收录的古老药材,可是中医妇科和外科的常客,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听着像野菜的名字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养生智慧。
说起漏芦的来历,老辈人都知道这是菊科植物的根茎,每年霜降后采挖的根晒干入药,表面灰褐色带着纵沟,掰开断面黄白色还有菊花心的纹路,别小看这貌不惊人的根块,从汉代开始就被列为下品药材,到李时珍那会儿已经是治疗乳痈的要药了。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它的通乳奇效,记得去年邻居王姐堵奶疼得直哭,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漏芦,这味药就像乳腺管的疏通工,配合通草、王不留行,专门对付产后乳汁淤积,不过可别自己乱吃,得辨证施治,气血虚弱的产妇要慎用。
除了下奶,漏芦还是消炎高手,村里老人被毒蛇咬了,总会采新鲜漏芦捣烂外敷,现在研究说它含有挥发油和甾醇类物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像腮腺炎、乳腺炎这类急性炎症,配着连翘、板蓝根煎服效果显著。
说到消痈散结,这可是漏芦的拿手好戏,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患者经常能在中药方里见到它,有位教师长期嗓子哑,B超查出甲状腺囊肿,每天用漏芦煮水代茶饮,三个月后复查竟缩小了一半,当然具体用量还得听医生的,一般5-10克为宜。
这味药还能清胃火治牙痛,上火引起的牙龈肿痛,用漏芦10克加石膏30克煎汤,含漱口腔特别管用,不过脾胃虚寒的人要当心,可能会拉肚子,就像村里张大爷喝了直跑厕所,吓得再也不敢碰了。
现代研究给漏芦的功效做了科学注解,药理实验发现它含有蜕皮甾酮,能调节内分泌;多糖成分增强免疫力;还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却不扰乱激素平衡,难怪既能催乳又不刺激过度分泌,这精准的调控能力不服不行。
使用漏芦也有讲究,新鲜的不如陈货药效稳,炮制时要洗净切片晾干,熬药最好用砂锅,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20分钟,外用时捣成泥状加点蜂蜜调和,既能缓解疼痛又能防感染。
不过再好的药也有禁忌,孕妇看到这味药要绕道走,活血通经的特性可能引起流产,阴虚火旺的人也要少用,免得越吃火气越大,就像公司小刘体虚还猛喝漏芦茶,结果整天口干舌燥,得不偿失。
现在市面上漏芦制品越来越多,中成药里有漏芦散、乳癖消胶囊都含这成分,但真心建议大伙别偷懒,找中医师开方最保险,毕竟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单味药再神也不如配伍精妙。
最后唠叨一句,虽然漏芦功效多,但治病讲究对症,感觉身体不适千万别自己当郎中,找个靠谱的中医把个脉,该用再用才稳妥,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用好了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