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看见有人把乌头和附子混为一谈,这俩可不是"亲兄弟"那么简单!作为用了十多年中药材的资深爱好者,今天就带大家看清这对"孪生兄弟"的本质区别,别看它们都长在同棵草药上,功效差别可大了去了!
出身相同命运不同 先说个冷知识:乌头和附子其实是"母子关系",每年夏天,药农们会把乌头的块根挖出来,把母根叫乌头,边上的小崽子就叫附子,但这还不算完,刚挖出来的新鲜附子毒性堪比鹤顶红,必须经过九蒸九晒的复杂炮制才能入药,市面上常见的制附子都是经过反复泡、煮、漂、晒的"乖宝宝",而生乌头可是连老中医都要躲着走的"暴脾气"。
炮制方法天差地别 老药工常说:"附子怕生,乌头怕熟",这话一点不假!附子必须用甘草、黑豆水反复浸泡,再用文武火交替炖煮,直到尝起来舌尖微微发麻才算合格,而生乌头直接切片晒干,保留着十足的"野性",就像同样一块铁,锻打成绣花针和铸造成铡刀,用处完全两码事。
温阳祛寒各有所长 别看都是大热药,附子走的是"暖炉路线",特别适合那种手脚冰凉、夜尿频繁的阳虚体质,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恒温暖气,而乌头更像是"火炬手",专攻寒邪最重的地方,记得去年邻居张叔风寒偏头痛,含片炮制过的乌头立马见效,但要是换成附子可能就白搭。
止痛各有绝活 附子擅长对付"阴冷痛",比如老寒腿、宫寒痛经这些缠绵不休的隐痛,就像往骨头缝里吹暖风,慢慢渗透的那种舒服,乌头则是"闪电侠",对突发性的剧痛特别在行,牙疼、神经痛这种钻心刺痛,生乌头外用就像按了暂停键,但千万别内服!
适用病症大揭秘 附子最爱三类人:常年手脚冰凉的办公族、产后受寒的宝妈、更年期腰酸背痛的阿姨,而乌头专治三种痛:风吹头痛像戴紧箍咒、风湿关节痛得像针刺、跌打损伤肿得发亮,不过现在药店基本见不到生乌头,多是炮制过的川乌、草乌,威力打了折扣但也安全些。
用药禁忌要牢记 附子不能和犀角、半夏同锅煮,孕妇碰不得,乌头更霸道,喝酒前后千万别沾,心脏病患者更要退避三舍,前几年就听说有老乡拿生乌头泡酒,结果半夜送急诊的惨剧,记住口诀:"乌头不过钱,附子不过克",这两味药都得严格遵医嘱。
食疗妙用有讲究 冬天炖羊肉汤放两片制附子,暖身效果翻倍,而乌头最适合做外用药,捣碎调白酒敷关节,对付老寒腿比膏药灵验,但千万注意:附子得久煎,乌头要包布,别让药效伤了嘴。
说到底,这两味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刀剑双绝,用对了是神药,用错了变毒药,建议大家别自行尝试,找靠谱中医师开方最保险,毕竟咱们养生不是玩命,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