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一籽两草养全身",起初还没当回事,直到邻居王婶用这三样东西调理好了多年的老胃病,才惊觉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食疗智慧真不简单,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萝卜籽、甘草、黄芪这对黄金搭档的神奇之处,看完保准你家厨房多几样宝贝。
【被扔掉的种子其实是宝】 说起草药世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人参鹿茸,其实菜市场里2块钱一斤的萝卜籽才是隐藏高手,上次在中药铺看见师傅把晒干的萝卜籽装进褐色药包,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小种子学名叫莱菔子,专治各种"气不顺"。
记得去年春节吃多了积食,肚子胀得像皮球,老妈煮了锅白萝卜汤,特意留了把籽让我嚼着吃,刚开始嫌苦想吐,硬是嚼出满嘴清香,没想到半小时后打了几个响嗝,整个人突然就松快了,后来查资料才明白,这小小的种子含有芥子油,能刺激肠道蠕动,比健胃消食片还管用。
【甘草天生就是调和大师】 要说中药界的社交达人,甘草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味道甘甜的草药就像个中间人,能把寒凉温热的药材都拢到一块,小时候咳嗽,奶奶总用甘草泡水给我喝,那股淡淡的甜味到现在都忘不了。
前阵子上火牙疼,抓了副中药发现里面必有甘草,老中医说它像乐队的指挥,让黄连的苦、薄荷的凉都变得温和,现在家里常备甘草片,炖肉时扔两片进去,腥膻味立马变鲜香,连味精都省了。
【黄芪补气堪比充电宝】 同事小李总说自己像漏电的手机,明明睡够8小时还是蔫头耷脑,有次看他保温杯里泡着黄芪,黄澄澄的汤色看着就暖和,跟着喝了半个月,爬楼梯居然不喘了,这才信了"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老话。
黄芪最绝的是双向调节,气虚时补气,气滞时还能行气,办公室久坐的姐妹们可以试试黄芪红枣茶,既能缓解眼疲劳,又能改善手脚冰凉,不过要避开发烧感冒时喝,不然容易火上浇油。
【三味合璧的奇妙反应】 真正见识这三味药的威力是在老家,二叔常年咳嗽痰多,西药吃着见效停药就反复,后来村里老中医开了个方子:莱菔子炒黄研末,配上炙甘草和生黄芪煎汤,喝了小半年,现在爬树摘果都不带喘的。
仔细琢磨这搭配门道挺深:莱菔子负责推陈出新,把淤堵的痰湿往下顺;甘草像润滑剂,保护脾胃不受药物刺激;黄芪则给身体充能量,形成保护罩,三者配合就像清洁队+维修工+保安,把身体调理得妥妥当当。
【日常食补小妙招】 别以为这些宝贝只能煎药,厨房里照样大显身手,最近迷上了甘草柠檬茶,切片鲜柠檬加甘草腌渍,酸甜可口还润喉,萝卜籽可以拌在酸奶里,脆生生的口感特别上瘾,再也不怕饭后腹胀。
最惊喜的发现是黄芪煮鸡,土鸡切块焯水,丢几片黄芪和枸杞,慢炖两小时,汤色金黄透亮,鸡肉吸饱了药香却不腻,自从学会这道菜,老公加班回家都要喝两大碗,说是比功能饮料管用多了。
【注意事项别踩坑】 虽说都是温补食材,但也不是人人适合,体质燥热的朋友少吃甘草,本来就容易上火的人更要谨慎,孕妇和哺乳期妈妈最好咨询医生,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指纹。
保存也有讲究,莱菔子要阴干密封,潮湿天气容易发霉,黄芪最怕虫蛀,建议放冰箱冷藏层,我习惯把甘草折成小段,用玻璃罐装着摆在灶台边,做饭时随手抓一把特别方便。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外婆的话:"偏方气死名医",这些流传千年的草根树皮,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天地精华,下次去菜市场,不妨多留意这些不起眼角落的宝贝,说不定能让你的养生经更添几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