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山里采风,在溪边发现几棵高大的乌桕树,红彤彤的叶子在秋风里煞是好看,正拍照时,遇到位背着竹篓的老人家,见我盯着树上的白果囊发愣,笑着递来几个说:"姑娘尝过没?这可是天然止痒膏哩!"这才惊觉这随处可见的树,竟是藏着大智慧的"山野医生"。
【祛风止痒的天然药膏】 老人们常说"见肿消"不是白叫的,去年被隐翅虫爬过手臂,整条胳膊肿得发亮,外婆随手揪了片乌桕叶,嚼碎敷在伤口上,凉丝丝的汁液渗进去,不到半小时就退了红肿,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叶子里含的黄酮类物质能消炎抗过敏,树皮熬水洗澡还能治荨麻疹,村里小孩被蚊子咬了包,都会掐段乌桕枝搓出汁来涂,比花露水还管用。
【妇科调理的古法秘方】 在闽南老家,常看见妇人摘乌桕籽晒干收着,她们说这是"女人树",根皮煮鸡蛋能调经,嫩叶炒蛋吃能缓解带下,有次邻居阿婶痛经,用二两乌桕根加红糖炖汤,喝两次就见效,不过要提醒的是,孕妇千万别碰这树的任何部位,活血功效太猛容易伤胎气。
【止咳平喘的山林馈赠】 霜降后的乌桕果最金贵,剥开白蜡层,里面褐色的种仁晒干能存三年,咳嗽痰多时,抓一把拍碎煮水,加点蜂蜜,比止咳糖浆还灵验,我们村小学以前总备着这个,学生受凉咳嗽就冲一杯,老教师说这法子救了半个村孩子的肺。
【驱虫防蛀的生活智慧】 记得奶奶总在衣柜角落放几颗乌桕果,说是比樟脑丸环保,果壳碾碎撒在墙角,蟑螂蚂蚁都不敢近,有年家里米缸生虫,爷爷用乌桕叶铺在底层,再盖上纱布,三天后虫子全不见了,现在想想,这天然除虫剂比化学药剂健康多了。
【外伤止血的应急良药】 上次爬山划破腿,同行大哥掰断乌桕枝,用断面流出的白色汁液涂伤口,黏糊糊的液体干了形成保护膜,血立马止住还不结痂,查资料发现树皮里含有鞣质,收敛效果堪比三七粉,古代行军打仗常用这个处理刀伤。
【食用禁忌与趣味吃法】 别看浑身是宝,乌桕籽可不能生吃,必须用清水漂洗三天三夜,每天换水去掉毒苷,才能用来做菜,贵州有些地方会磨成粉掺玉米面烙饼,江南人喜欢腌渍后当泡菜佐粥,不过最香的还是冬至取芯,裹上面粉炸酥,吃起来像迷你版芋头丸子。
【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 除了药用,这树还是造景高手,春天嫩叶绛红似花,夏天绿荫如盖,秋天白果簇簇像灯笼,冬天赤红叶片映雪,苏州园林常用它做背景树,广州街头当行道树,耐旱好养还能吸尘降噪,有次在美术馆看到装置艺术,艺术家用乌桕果和蜡染布做的红白配色,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文化传承里的生态密码】 翻县志发现,乌桕树在咱们这栽了三百多年,旧时婚俗要用乌桕叶垫嫁妆箱,取"红火吉祥"的彩头;端午采叶煎汤给孩童洗澡,说是能驱五毒;就连文人墨客都爱拿它作画,齐白石就留下过《霜乌桕》的写意小品,这树早已融进生活的褶皱里,成了活着的文化图腾。
不过要特别注意,乌桕全株都含草酸钙结晶,直接接触皮肤可能过敏,采摘时最好戴手套,孕妇和体虚者慎用,现在城里药店难觅踪迹,倒是乡间集市偶尔能碰上老农摆摊卖晒干的乌桕叶,五块钱能买一大包,遇上了不妨带些回家备用,下次见着这树可别当普通风景,它可是本会开花结果的《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