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身边不少朋友都喊"肚子着凉了疼""手脚冰凉睡不热",老中医推荐的白通汤突然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方",但这个千年古方到底有啥神奇功效?哪些人适合喝、哪些人不能碰?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白通汤的那些事儿。
白通汤到底是啥?
白通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算是中医界的"老字号"方剂,别听名字怪吓人的,其实就三味药:附子、干姜、葱白,附子大热补阳,干姜温中散寒,葱白通阳发汗,三个"热性子"凑一起,专治寒邪引发的各种毛病。
它到底能治啥?
-
寒气钻心的痛苦救星
记得去年冬天我半夜着凉,肚子疼得直打滚,喝了白通汤不到半小时,那种从胃里往外冒的寒气就像被吸铁石吸走了似的,特别是对付突发腹部冷痛、腹泻清稀,效果堪比暖宝宝+热水袋的组合升级版。 -
虚寒体质的"充电宝"
有些朋友常年手脚冰凉,夏天都不敢吃西瓜,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白通汤能像给手机充电一样补充阳气,尤其对怕冷、尿频、腰膝酸软的中老年人特别管用,我邻居王叔坚持喝半个月,连多年便秘都好了。 -
女性寒症的贴心管家
宫寒痛经的姐妹都知道,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白通汤能从根上调理,很多姑娘反馈喝一周后,不仅经期肚子不坠疼了,连血块都少了很多,不过要避开月经期喝,这点千万注意! -
免疫力的隐形盾牌
新冠时期我发现个规律:同样淋雨受凉,喝过白通汤的人往往不会发烧咳嗽,这方子能增强身体对抗外邪的能力,就像给免疫系统开了"外挂",特别适合反复感冒、吹风就头疼的虚弱体质。
这些人千万别跟风喝!
-
火烧火燎的热性体质
如果你动不动就口腔溃疡、熬夜就长痘、手心烫得像小火炉,赶紧离白通汤远点,上次有个小伙子满脸爆皮还硬喝,结果嗓子肿得说不出话。 -
肚子里有"实火"的人
吃火锅拉肚子、口臭像喷火、便秘憋得脸红——这些都不是寒症,而是肠胃有积热,这时候喝白通汤,相当于给熊熊大火浇热油,那叫一个雪上加霜。 -
特殊时期的女同胞
怀孕的、哺乳期的、来月经的,这三个阶段千万别碰,附子的药力太猛,可能会影响胎儿或导致经量过大,稳妥起见还是喝红糖姜茶更安全。 -
基础病缠身的老人家
高血压控制不好的、心脏病装过支架的,一定要慎之又慎,附子含有乌头碱成分,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心悸头晕,必须找专业医师调配。
现代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
上班族的急救包
办公室备点葱白、干姜,万一加班着凉,保温杯里泡几片,既能驱寒又不耽误工作,附子片建议去药店现抓,毕竟熬药需要专业指导。 -
寒湿重地区的养生茶
南方回南天、四川盆地的雾天,空气湿冷钻进骨头里,这时候用白通汤的思路泡脚(去掉附子,改用艾叶+生姜),既能驱寒又不刺激。 -
疫情防护的新招数
今年甲流高发期,很多中医建议在白通汤基础上加黄芪、苍术,做成防疫香囊或熏蒸屋室,说是能改变环境磁场赶走病毒,亲测在密闭办公室确实少生病。
小心这些坑!
-
附子必须先煎
附子有毒,必须冷水下锅煮够40分钟再放其他药,某宝买的现成汤包要警惕,有些商家为省成本直接混煎,喝多了可能舌头发麻。 -
剂量不是越多越好
有人看附子回阳这么猛,擅自加量到30克,结果晚上燥热失眠,一般保健用量干姜6克、附子9克就够了,葱白连须3根最合适。 -
别拿它当减肥茶
总有人听说能暖身就天天喝,结果上火流鼻血,记住每周最多喝3天,搭配银耳羹、绿豆汤平衡阴阳,不然嘴唇起皮别怪方子不行。
现在明白为啥中医开方要"辨证"了吧?白通汤就像把双刃剑,用对了是救命仙丹,用错了可能就是"火上浇油",建议大家收藏这篇攻略,下次受凉前先对照症状,实在拿不准就去找大夫把个脉,毕竟老祖宗的智慧虽好,也要科学使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