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念叨"喝中药调理",有人泡枸杞养生,有人煮黄芪补气,还有人拿当归炖汤,可您真搞清楚这些中药材的区别了吗?今儿咱们就来场"中药功效擂台赛",看看那些长得像、名字像的药材,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补气兄弟连:人参、黄芪、党参的较量
说到补气,药店柜台最热闹的三个"参"常让人犯迷糊,人参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霸道掌门,产自东北的长白山参切片后纹路透亮,含着能感觉到微微的甘苦,这玩意儿最适合大病初愈的人,熬汤时放三片就能让脸色从蜡黄转红润,但价格嘛......确实能让钱包哆嗦。
黄芪倒像个踏实肯干的邻家大哥,切成斜片的它带着淡淡的豆腥味,广东人爱用它配红枣煮水,喝完整个人像被充了气的气球,不过别被它的温吞骗了,老中医说它补气力道绵长,特别适合长期熬夜的上班族。
党参算是性价比之王,泡开水都能析出淡黄色的药汁,虽然补气效果比前两位弱些,但胜在温和不上火,特别适合用来炖鸡汤,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党参断面有菊花心纹理,买的时候可得瞪大眼睛。
清热三剑客:金银花、菊花、薄荷的江湖恩怨
夏天到了,家家冰箱都备着清热解毒的草药,金银花就像个急性子,刚烧开的水冲进去,原本蜷缩的花朵立马舒展身姿,浮在水面上冒着热气,咽喉肿痛时来杯金银花露,那股子清凉直往喉咙里钻,比含薄荷糖还管用。
菊花则是慢性子选手,非得用80度的温水慢慢泡,才能看见花瓣渐渐沉底,杭白菊清肝明目,黄山贡菊擅长散风热,但共同点都是能让你在电脑前熬通宵后,第二天眼睛不那么干涩通红。
薄荷简直是个调皮鬼,捏碎的叶子凑近鼻子,那股子辣劲儿能呛得人打喷嚏,但它最神奇的是既能泡茶又能当调料,火锅里丢几片,既去油腻又解暑气,不过体虚的人可要小心,这绿精灵性子太凉,喝多了容易拉肚子。
祛湿双雄会:茯苓、薏米、赤小豆的暗战
南方回南天墙上挂水珠的时候,药房准有人打听祛湿秘方,茯苓像块不起眼的石头,但懂行人知道它是健脾利湿的高手,广东靓汤里少不了它,跟山药、猪骨慢炖两小时,喝碗汤浑身湿气仿佛被抽水机吸走。
薏米倒是个双面派,生的偏寒凉,炒过后又变温补,北方人拿它煮粥,南方人用来煲汤,最近还流行打成粉做代餐,不过孕妇可得绕道走,这白白胖胖的家伙滑胎厉害着呢。
赤小豆常被误认成红豆,其实人家细长身形更有辨识度,它和薏米是祛湿黄金搭档,但要真正见效得坚持吃半个月,有个懒人妙招:睡前抓一把泡保温杯,第二天连水带豆全吃掉,比喝奶茶健康多了。
补血姐妹花:当归、阿胶、熟地的养颜战争
女生们最爱讨论的补血话题,这三味药简直承包了整个美容区,当归切片带着油润的褐色,炖鸡汤时加两片,汤色瞬间变得金黄浓郁,经期后喝最能缓解头晕,不过味道确实像在喝中草药版本的咖啡。
阿胶块敲碎时脆生生的响,用黄酒烊化后黏稠拉丝,但这金贵玩意儿得长期吃才见效,我朋友坚持吃了半年,指甲上的月牙真的多长了几个,不过感冒时千万别碰,不然腻得嗓子能起痰。
熟地总是黑乎乎的不起眼,却是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员,它补血不像前两位那么猛,但特别擅长调理肝肾阴虚,有个老偏方:熟地泡高度白酒,埋地下三个月,据说对白发变黑有奇效。
药膳界的隐藏高手:陈皮、山楂、罗汉果的绝技
别以为这些只能泡水喝,它们在厨房可是调味大师,新会陈皮晒得越久越值钱,炖肉时放两片,腥膻味瞬间被柑橘香取代,还能止咳化痰,我家小孩咳嗽老不好,奶奶就往梨汤里加陈皮。
山楂圆圆的像个小红灯笼,冰糖葫芦的酸甜全靠它,但其实生山楂消肉食最厉害,过年吃撑了煮壶山楂水,肚子里的肥肠顿时减轻负担,不过胃溃疡患者可得小心,这小家伙酸性十足。
罗汉果是个外糙内秀的主,掰碎后泡水会变成琥珀色,广西人拿它治咽炎,雾霾天喝特别舒服,现在年轻人喜欢掰碎了撒酸奶里,说是减肥神器,不过糖尿病人可得悠着点,甜份可不低。
这些中药看似普通,实则各有各的性格脾气,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同样的招式不同内力,效果差之千里,下次抓药别光看名字,多问问药师每个药材的脾性,毕竟咱们的老祖宗留下这些宝贝,讲究的就是个对症下药,记住啊,再好的补药也得看体质,乱吃不如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