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街坊们念叨"嗓子干、喉咙痒",才知道秋燥又悄悄找上门了,去中药铺抓药时,老药师从抽屉里取出一把细长的药材:"试试沙参吧,这可是润燥养阴的宝贝。"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咳嗽,奶奶总会用沙参炖雪梨给我喝,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藏在药柜里的养生高手——沙参到底有什么本事?
沙参是何方神圣? 走在中药材市场,常能看见两种长相相似的沙参:北沙参短粗带须,南沙参修长圆润,老药工说这俩就像中药界的双胞胎,虽然都姓"沙",脾气却大不相同,北沙参性凉味甘,擅长滋阴润燥;南沙参性平微寒,更偏重补气生津,不过老百姓日常食补,倒不用分得那么细,记住它们都是润燥养阴的高手就行。
千年传承的养生密码 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早把沙参的本事写得明明白白:"清肺火,养肺阴,治久咳不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现代研究发现,沙参含有的皂苷、多糖成分,确实能起到镇咳祛痰的作用,去年邻居王阿姨咳嗽三个月,西药见效慢,后来每天用沙参煮水当茶喝,不出两周就见效了。
五脏庙里的"保湿专家" 要说沙参最拿手的,还得是对付"干"字,肺阴虚导致的干咳少痰,用它配雪梨川贝,堪比天然止咳糖浆;胃阴不足引起的口干舌燥,和玉竹麦冬搭档,煮出的茶饮比矿泉水还滋润,更妙的是,它不像西洋参那样"燥气"重,特别适合长期熬夜的上班族,每周炖次沙参乌鸡汤,整个人都水润润的。
性味归经里的养生智慧 老中医常说"性味归经"是药材的身份证,沙参甘甜微寒的性格,注定是个温柔的滋养者,它最爱往肺经、胃经跑,专治这两个部位的"干旱问题",有次采访一位百岁老人,她的养生秘诀就是晨起嚼两片泡发的沙参,说是"给肺腑擦擦灰",不过要注意,风寒咳嗽或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好比潮湿的木头点不着火,这时候更需要阳光而非雨水。
厨房里的中药魔法 别以为沙参只能煎药,它在厨房更是个多面手,广东人煲汤爱放几片,配上瘦肉枸杞,清甜滋补;北方人熬粥撒一把,和小米红枣共舞,暖胃又安神,最近流行的花茶配方里也常见它的身影,和菊花玫瑰花组CP,泡出来的茶汤金黄透亮,喝着喝着皮肤都跟着水润了。
选购储存有门道 挑沙参记得看三处:表皮要黄白透亮,断面应有菊花纹,闻起来带着淡淡的人参香,存放时最好装进密封罐,搁在阴凉处,时不时翻出来晒晒太阳,有次朋友送我包陈年沙参,表面都泛黄了,老药师说这样的反而更温和,用来煮粥最合适。
不是万能钥匙也别乱用 虽说沙参是个好东西,但再好的补品也得对症下药,就像去年表弟上火牙痛,自行泡沙参茶喝,结果越喝越严重,后来才明白,他那是实火,应该用清热药而非滋阴品,所以建议大家在使用前,最好还是找中医师把把脉,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到这里,窗外的桂花香又飘进来了,忽然想起奶奶的话:"养生就像浇花,旱了要补水,涝了要晒阳。"沙参这株生长在中药房里的"仙人掌",正用它甘甜的汁液,滋润着现代人干燥的身心,下次感觉喉咙发紧时,不妨给自己炖碗沙参银耳羹,让这份古老的滋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