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朋友说熬夜后泡黄芪水喝特别管用,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元气充电宝",作为中医粉,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被称为"补气圣品"的黄芪到底有啥神奇之处,别看它长得像干树枝,懂行人都知道这可是药膳界的隐藏王者!
先说说这味药的"身份证信息",黄芪在中药房里就像个踏实的劳模,性味甘温,最擅长默默干活不争风,老中医常说它归脾经和肺经,这话啥意思呢?就好比它是脾肺两脏的专属后勤部长,专门负责给这两个器官补充能量,脾主运化好比身体的能量转换站,肺主气司呼吸就像氧气供应站,黄芪往这两个关键岗位一坐镇,整个人的精气神立马就支棱起来了。
说到补气,那可是黄芪的拿手绝活,现代人十个有九个喊着累,其实多是气虚作祟,你看那些爬三层楼就喘的上班族,说话有气无力的宅男宅女,还有动不动就感冒的体质差人群,多半都是中气不足,这时候黄芪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涡轮增压器,特别是配上当归炖汤,气血双补的效果堪比手机快充。
不过别以为补气就是单纯打鸡血,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黄芪补的是正气,不是蛮补,像很多女性手脚冰凉还特别容易累,这就是典型的气虚推动不了血液运行,这时候用黄芪配桂枝煮水,相当于给血液循环系统加了把助推剂,暖身效果比暖宝宝持久多了。
再说说它的固表止汗功能,简直就是爱出汗星人的福音,有些朋友明明没运动却满头汗,稍吹点风就打喷嚏,这在中医叫"卫气不固",黄芪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防护墙,特别是用它煮粥时加几颗红枣,既能改善表虚自汗,又能缓解皮肤爱过敏的毛病,比吃西药抗组胺剂温和多了。
利水消肿这个技能更是隐藏彩蛋,水肿体质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早上起来脸肿得像发面馒头,腿按下去有坑,多半属于"气虚水肿",这时候用黄芪搭配冬瓜皮煮水,比喝咖啡消肿更安全有效,但要注意,这种水肿是软绵绵按下去凹陷的,要是捏着疼的红肿可别乱用。
最近爆火的养生茶饮里总能看到黄芪的身影,但要想效果加倍可得讲究搭配,气虚严重的朋友可以试试"黄芪+党参+西洋参"组合,补气力道堪比三保险;容易上火的体质更适合"黄芪+麦冬+菊花",补而不燥正合适,不过最经典的还是黄芪当归配,这对CP从《兰室秘藏》时期就开始撒狗粮,补血补气效果经过千年验证。
吃法上也有门道,新鲜黄芪适合煲汤,三年以上的老黄芪切片泡水最相宜,记住黄芪是个慢性子,得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再煎煮,才能把它的精华逼出来,但千万别贪多,每天15克足够,过量可能会上火口腔溃疡,特殊时期更要谨慎,发烧期间、孕期、高血压控制不稳时都要歇一歇。
市面上的黄芪挑选也有讲究,内蒙古产的绵黄芪药用价值最高,断面纹理像菊花芯的为上品,硫磺熏过的黄芪虽然好看但发酸,闻着有豆腥味的才是好货,保存时要密封防潮,否则容易生虫影响药效。
最后提醒各位,再好的补药也要对症,舌苔厚腻、满脸油光、大便黏马桶的湿热体质要慎用,这类朋友更适合先祛湿再进补,养生就像打游戏升级,找对适合自己的装备才能事半功倍,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讲究的就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