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土里的"金疙瘩"
前年清明回皖南老家扫墓,发现村口王伯蹲在田埂边挖一种灰褐色、形似小蒜头的根茎,凑近一看,断面还带着黏液,活像刚从土里拽出来的人参须,王伯神秘兮兮地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地管子',治夜咳比西药管用!"
这种长在阴湿田埂边的野草,学名叫"白芨",在我们徽州山区却被唤作"地管子",老一辈人说它遇旱则枯,逢水则生,根系扎得深,像地下管道般四通八达,这才得了这么个接地气的名儿。
止血圣手的千年秘方
村里嫁姑娘的前夜,总能看到婶子们㧟着竹篮去后山挖地管子,原来这物什磨成粉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奇好,去年隔壁阿弟翻墙摘果子划破小腿,他娘敷了把地管子泥,血立马就止住了。
《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这味药材能入肺经、胃经,对咯血、吐血有奇效,镇上中药房的老掌柜透露,他们治胃溃疡出血的秘方里,地管子可是君药,不过要选表面紫褐带节疤的"老茧皮",药效才够劲。
美容养颜的天然面膜
堂姐生了娃后面黄长斑,她婆婆翻出压箱底的瓷罐,里头腌着黑亮的地管子块,每天拿蜂蜜泡着吃,半年下来脸色红润得像擦了胭脂,现在她总念叨:"这土法子比美容院几千块的套餐都管用。"
现代研究发现,地管子富含胶质和挥发油,能促进创面愈合,村里姑娘们晒伤后,会捣碎地管子加蛋清敷脸,第二天准能褪红消肿,不过鲜货性寒,体虚的人要煮熟了吃才好。
调理肠胃的乡间偏方
村头张大爷有个怪毛病,连着阴雨天就腹泻,他自有妙招:用地管子煮鸡蛋,趁热吃了睡一觉,保准药到病除,这法子在雨季的皖南山村流传百年,家家户户灶台底下都藏着几颗干地管子。
中医说它能收敛固涩,对慢性肠炎最见效,但要掌握火候,煮过头会变硬硌牙,时间短了又发脆咬不断,配伍方面也有讲究,加红糖暖胃,搭黄酒驱寒,各有各的用处。
抗癌防痨的隐秘力量
县中医院的老院长私下透露,他们治疗肺结核的古方里必有地管子,这药材里的甘露聚糖能增强免疫力,搭配川贝母煎服,对付久咳不止有奇效,不过野生资源越来越少,现在都改用人工培育的品种。
最近农科站搞试验,在林下套种地管子获得成功,这种喜阴怕晒的作物,正好长在果树底下,既不用施肥打药,还能卖上好价钱,只是采挖时需小心,铁锹稍微偏斜就会铲断主根,损失大半药效。
温馨提示:地管子虽好莫贪多,新鲜品每日不超过20克,孕妇和便秘者要忌口,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下次去皖南山区玩,看见田埂边冒出的紫色小花,记得那下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