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啊,十个里有八个都逃不过“十人九胃”的魔咒——要么吃完就胀得像揣了个气球,要么饿起来反酸烧心直冒火,更别提那些动不动就发作的慢性胃炎患者,药吃了一箩筐,稍不注意又复发,其实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里,藏着不少对付胃炎的好法子,不用复杂仪器,不用昂贵药材,厨房里常见的几味料配上对症的思路,就能慢慢把脾胃调回元气满满的状态,今天就把这些压箱底的实用招儿掰扯明白,全是能直接上手的操作干货。
第一碗:陈皮茯苓暖胃饮——专治饭后撑胀型胃炎
要是你总在吃完饭后觉得肚子发堵,像塞了团棉花似的不消化,还时不时打嗝放屁,那大概率是脾胃运化没力气了,这时候可以试试这个经典搭配:新会陈皮3克(一定要选年份足的)、云苓10克、炒麦芽15克,冷水下锅煮开后转小火焖20分钟,代茶饮用,陈皮就像脾胃的“小马达”,能把积滞的食物往下推;茯苓则是天然的祛湿剂,很多胃炎患者舌苔厚腻,其实就是体内有湿邪困住了脾气;炒麦芽专门化解淀粉类食物带来的积食,三者搭在一起,相当于给脾胃做了一次温柔的疏通按摩,有个朋友坚持喝了两周,原本吃两口就饱的情况明显改善,现在能吃下一大碗米饭也不难受了。
第二碗:山药芡实健脾粥——针对虚弱乏力型胃炎
有些人得了胃炎不仅胃不舒服,整个人还软绵绵没精神,说话声音都发虚,这多是因为脾胃长期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推荐用铁棍山药半根(切成小段)、干芡实20克、粳米50克一起熬粥,山药黏液里的多糖成分能修复受损的胃黏膜,芡实自古被称为“水中人参”,补脾止泻的效果特别好,记得煮的时候先把芡实提前泡半小时,不然容易夹生,我邻居张阿姨以前稍微吃点凉的就胃疼,喝了三个月这个粥,现在冬天喝冰水都不带皱眉头的,关键是脸色从蜡黄变得有了血色,这就是脾胃功能恢复的表现。
第三碗:紫苏佛手理气汤——破解情绪引发的胃炎
现代人压力大,很多人一紧张焦虑就胃抽筋,这种类型的胃炎往往伴随着两胁胀痛、叹气频繁的症状,这时就需要疏肝理气的配方:鲜紫苏叶10片、广陈皮5克、佛手瓜半个(切片),把这些材料加适量清水炖煮40分钟,吃肉喝汤,紫苏叶擅长疏散肝郁之气,佛手瓜名字里带“佛”,其实是因为它形状像佛手,而且有理气化痰的作用,特别适合因为生气着急诱发胃病的朋友,有个年轻白领连续加班熬夜后出现胃痉挛,试了这个汤三天,居然不再半夜疼醒了,她说喝完感觉胸口那块石头突然松快多了。
第四碗:姜枣红糖温中散——赶走受寒引起的胃炎
天气转凉或者贪吃了冰淇淋雪糕之后,有些人会出现剧烈的胃绞痛,抱着热水袋会舒服些,这种情况属于寒邪犯胃,最简单的办法是用老生姜3片、红枣5颗(掰开去核)、红糖适量,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煨15分钟,生姜的辛辣能驱散胃里的寒气,红枣和红糖则负责温暖中焦,相当于给胃穿了件保暖内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热证(表现为口苦口臭、大便干燥)的人可不能用这个方法,否则会上火加重病情,去年冬天我就亲眼见过一位大爷,在外面遛弯吹了冷风回家胃疼得直不起腰,喝了一碗这个汤出了一身汗,第二天就活蹦乱跳了。
第五碗:猴头菇丁香养胃羹——修复顽固性胃损伤
对于反复发作的老胃病,光靠临时缓解不够,还得从根本上滋养胃阴,取猴头菇半个(提前泡发撕成小块)、公丁香2克、银耳半朵、冰糖少许,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慢炖两个小时至汤汁浓稠,猴头菇含有大量氨基酸和多糖体,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丁香含有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银耳滋阴润燥,防止胃阴耗伤过度,这个方子虽然见效慢些,但贵在持久调理,很多坚持服用半年以上的患者反馈,连带着睡眠和抵抗力都变好了。
说了这么多具体的方子,有几个关键点必须提醒大家:一是所有食疗都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比如湿热重的少放红枣,阴虚火旺的慎用生姜;二是饮食禁忌比吃药更重要,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一定要忌口,哪怕偶尔解馋也要控制量;三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才是根本,吃饭细嚼慢咽,每顿只吃七八分饱,睡前两小时尽量不进食。
其实中医调理胃炎的核心就是“三分治七分养”,与其到处找灵丹妙药,不如踏踏实实把脾胃照顾好,这些流传多年的民间验方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们顺应了人体自身的规律,通过日常的饮食调养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如果已经出现了呕血、黑便等严重症状,还是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毕竟再好的养生方法也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好胃口,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