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药乡走出的现代药企标杆—探秘安国市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的传承与创新

一归堂 2025-04-25 科普健康 1608 0
A⁺AA⁻

要说中国药材江湖的"活化石",安国这座千年药都绝对排得上号,每天清晨五点,当城市还蒙着薄雾,安国市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的厂区已经热闹起来,穿着工装的老师傅们捧着黄铜药戥子,在饮片区来回踱步,时不时抓起把当归片放在鼻尖轻嗅,这场景仿佛把人带回了明清时期的药坊。

这家创立于1985年的老牌药企,如今已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走进占地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传统与科技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左手边是古法炮制的樟木药柜,右手边是全自动控温烘干设备,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药香,却看不见传统作坊里的煤灰烟尘。

"我们老师傅的鼻子比仪器还灵光。"技术总监李师傅指着正在抽检的三七粉说,这位从父辈就开始在安国做药材的"老药客",如今管理着国内最先进的中药指纹图谱检测室,他随手拿起两盒三七粉,一盒是机器分装的,一盒是传统手工挑选的,"你看这细度,机器能做到200目均匀度,但老师傅能摸出0.1毫米的杂质差别"。

在该公司的标本展示墙上,30多种道地药材标本按季节排列,春天的防风带着泥土的新鲜,冬天的黄芪泛着蜜蜡光泽,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1988年建厂时留存的党参标本,旁边则是今年新收的同批次对比样品。"药材讲究个'地道',我们安国产的祁菊花,硫磺含量永远比国标低三分之一。"质量负责人王经理掀开检测报告,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生产车间里,戴着白帽的工人正在操作德国进口的低温干燥线。-25℃的冷风中,人参须根保持着白玉般的色泽。"传统晒参要七天七夜,现在我们用真空冷冻干燥,营养成分保留完整,还能杜绝霉菌污染。"生产部张部长说着,拿起块刚出炉的西洋参,掰开断面露出菊花芯,"您闻闻,这才是正经北美威斯康辛州的味儿"。

别看设备先进,老手艺反而成了核心竞争力,在炮制车间,78岁的陈师傅正指导徒弟炒制决明子,铁锅倾斜15度,左手竹刷快速翻动,右手温度计精准控温。"火候差三秒,药效减三成。"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在热气中稳如磐石,身后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含水率数据,这种"老匠人+黑科技"的组合,让公司连续八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

仓库里码着整箱待发的中药饮片,每箱都贴着二维码身份证,扫码显示:这批茯苓来自云南岳池,采收时间是2023年霜降后三天,炮制方法是传统麸炒,检测报告显示重金属零超标。"我们现在发往新加坡的货,比本地超市的蔬菜安检还严格。"物流主管笑着展示通关文件,厚厚一沓检测报告详细到微生物菌群数量。

最让人意外的是研发中心里的"中药咖啡实验室",年轻的研发员正在调试黄芪拿铁的配方,"别小看这些药食同源产品,我们开发的甘草薄荷糖去年在进博会上卖断货",玻璃柜里摆着精致的中药文创礼盒,当归蜜饯、肉桂巧克力,把传统药材变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潮品。

傍晚时分,厂区的中医药文化长廊亮起暖黄的灯光,浮雕墙上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片段,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当日质量检测数据,门卫老赵说,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为看看"电视里说的透明工厂",而此刻,李师傅又端着药戥子走向质检台,那称量药材的姿势,和三十年前他师父教的一模一样。

从驴车拉货的药材集散地,到智能化生产的行业标杆,这家冀中平原上的药企,用四十年时间书写着传统行业的蜕变传奇,当老字号遇上黑科技,当古法炮制拥抱现代质检,或许这就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好注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