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们常说"药食同源",这句话在南方潮湿温热的气候里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街边凉茶铺的罗汉果茶到端午时节的艾草青团,从客家娘酒里的红枣枸杞到雷州半岛的五指毛桃汤,南方人把中药材吃出了花样年华,这些生长在岭南山水间的草木精华,早已融进了南方人的血脉里,成为代代相传的养生智慧。
【春日篇:祛湿养肝正当时】
清明前后的雨季,阿婆们总会挎着竹篮去田埂边采艾草,这种带着细毛的青色植物,在客家人手里能变出十几种花样,最经典的当属艾草青团,揉进糯米粉里的艾汁带着独特的清香,裹上咸蛋黄或者花生碎,蒸笼揭开时的热气里飘着春天的味道。"清明食艾,一年病不沾",老人们常说这蒿草是上天赐的祛湿良方。
在潮汕人家的阳台上,常常能看到竹筛里晾着鸡骨草,这种缠绕在灌木上的藤状植物,配上猪横脷煲汤最是经典,上班族小陈每周都要喝两次,他说自从喝了这汤,熬夜后的口苦症状改善许多,中医讲究"春养肝",鸡骨草正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配上猪胰脏这个"以形补形"的食材,倒是暗合养生之道。
【盛夏篇:清热生津有妙方】
广州西关的老字号凉茶铺里,五花茶的玻璃罐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再加鸡蛋花,五种南国花卉配成的经典凉茶,专治暑热烦渴,卖凉茶的阿伯会叮嘱:"冰镇不如常温饮,慢慢呷才不伤胃",如今年轻人把它装进保温杯,搭配着奶茶喝,倒是创出新式养生法。
在广西巴马长寿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罗汉果,这种葫芦科植物晒干后泡水,是天然的润喉糖,导游小覃说他们从小用罗汉果煮雪梨,现在年轻人发明了罗汉果美式咖啡,苦与甘的碰撞意外地和谐,不过老中医提醒,罗汉果性凉,体寒的人要搭配陈皮中和。
【秋燥篇:滋阴润肺正当时】
肇庆七星岩旁的何首乌很出名,当地有"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技艺,张阿姨每年秋天都会买些制好的首乌片,用来炖鸡汤,她说这黑褐色的块根就像天然的润发剂,连着喝两周,头发都不那么毛躁了,中药铺王掌柜透露个小窍门:新鲜首乌有毒不可乱食,但炮制过的却是乌发养颜的佳品。
潮汕人秋天必吃的护肝宝是石斛麦冬瘦肉汤,铁皮石斛长在崖壁上,采药人腰间系着绳索像蜘蛛人般采摘,现在虽然有了人工种植,但老饕们还是认准霍山石斛,餐饮老板老林教大家鉴别:真石斛嚼着粘牙,煮出的汤泛着淡金色光泽,搭配麦冬和瘦肉慢炖,正是对抗秋燥的良方。
【冬藏篇:温补驱寒有门道】
冬至那天,客家围屋里会飘出牛大力五指毛桃汤的香气,这两种药材都是南方特产,牛大力补腰肾,五指毛桃健脾胃,配上土鸡和灵芝片,砂锅文火熬足三小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第一顿必定要喝这锅汤,老辈人说这是"妈祖给的元气汤",喝完全身暖烘烘地过寒冬。
在海南黎族村落,槟榔不只是嚼食的果子,还是炖羊肉的好搭档,黎族阿婆会把槟榔切片,与羊肉、当归一起煨煮,她说槟榔能去膻味,让汤更清甜,不过中医师提醒,槟榔含有生物碱,不可过量食用,偶尔尝鲜最合适。
这些生长在南方红土地上的中药材,承载着千年传承的智慧,它们或是田埂边的野草,或是深山里的珍物,经过主妇们的巧手,就变成了餐桌上的养生美味,下次去菜市场,不妨学着阿嬷们挑几样应季的药材,让传统智慧在烟火气里延续,毕竟最好的养生,就藏在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之中